林立
位于桐城市唐湾镇的望狮岭会议旧址。
位于桐城市范岗镇的“戴长春饭店”遗址,现在已是一处红色教育基地。
抗战时期,我省桐城一带被国民党顽固派视作“共产党活动最强烈地区”,使得桐城县的抗日斗争极其困难。严峻关头,有一位传奇人士数度挑起包括桐城县在内多个县委书记的重任,带领抗日游击队同新四军紧密配合,先后开创、巩固和发展了桐东、桐西、桐南三块游击根据地,成为皖江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位传奇人物便是早期共产党员林立。
担任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
1906年,林立出生于浙江乐清,他原名林赞萱。1926年秋,年仅20岁的林立就参加了革命。
据党史记载,当时林立受中共温州独立支部派遣,同共产党员林去病和工友钱国恩分别到乐清、白石、柳市等地开展革命活动,并领导了乐清白石农民斗争劣绅支维素的斗争。大革命失败后,中共乐清支部遭到破坏,林立在被捕后被组织营救出来,后转移到上海继续开展斗争。“淞沪会战”结束后,他撤退到安徽屯溪,在第9战区搞民运工作,1938年被党派到安徽省抗日民众动员委员会任直属第17团工作团任团长。1939年9月,随着国民党顽固派在桐城、怀宁、潜山三县反共摩擦的日益尖锐,中共舒无地委派林立、鲁生、何杰之到桐城开展三县区革命工作。
林立等三人到桐城县城后,即刻成立了中共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林立为书记。中心县委成立后,立即开展了多项工作,首先是整顿党的组织,隔离嫌疑分子,通知已暴露身份的党员撤退,没有暴露的党员编成秘密小组;其次是动员国民党军、政、民运部门进步分子撤退,号召青年到解放区去,在中心县委的动员下,不少青年学生参加了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同时,建立秘密交通线,党员戴长春和妻子邵先启在桐西区童家铺开了一家饭店“戴长春饭店”,成为中心县委交通联络总站,先后完成了输送党员和知识青年2000余人到无为解放区的任务。
桐怀潜中心县委的革命活动很快引起了国民党顽固派的注意。1940年初,国民党桂系48军副军长兼176师师长区寿年进驻桐城,同反共专员周雄一道追捕共产党员和革命群众。中心县委被迫转移到桐西山里的佘山冲。严酷的形势,促使以林立为书记的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必须采取新的斗争策略开展斗争。这年2月25日至27日,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在桐西蒋铁乡望狮岭召开了第一次党员代表会议。会议在提出建立和巩固的抗日游击根据地中心任务时,要求各级党组织进行四个“准备”,即准备舆论、准备武装、准备群众、准备自己。
据党史记载,望狮岭会议是在国民党顽固派即将掀起反共高潮的严峻形势下,及时确定发展抗日武装、开展军事斗争、建立抗日游击根据地等方针的重要会议,将桐怀潜三县的对日、伪、顽斗争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再任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书记
1940年3月,桂系军阀李品仙任安徽省主席,他取消民运工作,调省40个直属工作团全部回立煌县(现金寨县)整顿。一天,第二十二工作团团长要经桐城转组织关系回立煌去,因为这位团长是共产党员,中心县委同志就想叫他把枪留下来抗日,为不使他为难,同志们决定用“缴枪”的办法,让他回去好作交待,并对他毫无警惕。不想意外发生了。
第二天午后,林立叫同为共产党员的妻子陈琳同戴长春去通知缴枪的时间,叫缴枪的同志在童家铺保公所集合。然后他从山里小路走过溪滩,到童家铺时发现刚才走过的路上远远站着一个陌生人,凭直觉他觉得这是个密探,于是不禁心里一怔;他再看前面的路上,还有一个人在东张西望的。再想找条路退回去已经不可能了,于是林立当机立断,继续向保公所走去。
一走进保公所,林立就被两个跟进来的便衣特务带着,走进“戴长春饭店”接受一个30多岁国民党军官的严厉盘问。面对敌人凶神恶煞地指证他是“姓林的共产党”,林立表现得非常镇定,回答的问题滴水不漏,敌人没办法,便叫他出去找保长。林立趁机跑掉,脱离了危险。只苦了那名国民党军官,找不到“姓林的共产党”,不好回去交差,最后发起怒来,将饭店里的东西一股脑儿打个精光,还把戴长春的妻子痛打一顿了事。据林立后来回忆,这位军官应该是地下党员,他是有意放林立走的。
当时,由于国民党顽固势力在包括桐城县在内的皖西地区加剧反共摩擦,中共桐怀潜中心县委失去了与中共舒无地委的联系,处境越来越艰难。1940年4月林立带领中心县委机关及其领导的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第二连,由桐西撤到桐东陈瑶湖一带。不久后同庐南工委负责人郑曰仁、无为西区委负责人王光钧带领的队伍会合,成立了中共桐(城)庐(江)潜(山)怀(宁)无(为)中心县委,统一领导桐庐无地区革命工作,林立担任书记。
在林立的领导下,中心县委按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收编了地方武装方瑛部队,将其与中心县委的抗日武装合编,成立新四军江北游击纵队特务大队,为中心县委在桐东站稳脚跟,打开斗争新局面奠定了深厚基础。11月,林立调到巢湖地委工作后,桐庐潜怀无中心县委改称桐(城)庐(江)县委,共产党员鲁生担任书记,继续开展抗日斗争。1941年2月上旬,日本侵略军出动3000余人,在飞机大炮坦克的掩护下疯狂扫荡桐东地区,县委书记鲁生本要调往老家湖北黄梅工作,由于当地同志们的热情挽留,延误了时机,在战斗中牺牲。之后县委由李岩代理书记。3月底,李岩由于丧失警惕,在一次行军中被国民党顽军逮捕,加上一些人叛变投敌,桐东的斗争形势发生逆转,桐庐县委已不能坚持在该地抗日了。
三任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
皖南事变发生后,毛泽东在发给刘少奇、陈毅的电报中明确要求把桐城、庐江和无为地区作为开辟华中地区的三个基本战略区之一,“你们应令张云逸、邓子恢向皖西发展,应使他们知道打破桂军进攻主要是取外线发展的方针,桐城根据地是绝好战略基地。”在此情况下,鉴于林立以往在担任县委书记的出色表现和突出工作能力,1941年5月,中共无为地委(由巢湖地委改称)派他重回桐东,重新组建了中共桐庐无县委。县委进行了恢复陈瑶湖周围的游击据点、镇压汉奸张来狗等大刀阔斧的整顿,成为当地民众抗战的坚强堡垒。10月,新四军七师党政军委员会负责人何伟来到桐城,宣布改组中共桐庐无县委,成立桐庐县委和桐(城)怀(宁)潜(山)中心县委,林立为桐怀潜中心县委书记。
到了1943年,林立调任新四军七师供给部部长,之后一直在无为根据地工作,直到1945年接到党中央撤离的命令。新中国成立后,林立曾任上海市委组织部副部长、上海市民政局局长兼党组书记、上海工学院副院长等职务,直到1998年逝世。
林立自上世纪20年代就参加革命工作,有着在各地从事革命工作的丰富经历和经验,晚年他呕心沥血,撰写了大量回忆文章,为多地党史的编写和史料的搜集工作作出了重要贡献。
(刘攀 筱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