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军战术较量
来源: 领导文萃 2023-09-13 10:49:56 责编: 费英凡

行军并不仅仅受制于地形地势的复杂万端,尤需注意的是,战场形势的瞬息万变更会随时影响行军的方式和路线。

以迂为直

国共之间的较量,在行军路线的选择考量上有充分体现。前四次反“围剿”,中共武装以运动战方式击退国民党军的“进剿”,其“行踪飘忽、出没不常”的行军风格,助力颇大。反观国民党军,这一时期多以正规作战为主,对应到行军路线,大多选择直线与大路。

国民党军第五次“围剿”红军的准备阶段,蒋介石在一次军事会议上颇为精到地指出:“我们现在的失败,一般的原因就是怕苦偷懒。行军作战,只择近路直径来走,不愿意采曲线行动,出敌人所不料的远路。如此,所以‘土匪’晓得我们一定要走哪一条路,由哪一条路去,可来暗算我们。”

1933年9月至1934年10月,第五次“围剿”期间,国民党高层开始汲取之前的教训,调整打法和改变行军习惯。

早在同年6月,蒋介石致电陈诚,要求前线将领应习用行军作战的“曲线法”。蒋介石将此种战法的精髓概括为“以迂为直”,宁可行几倍道路与多爬丛岭高山,也不贪近与贪便。

1933年12月,蒋介石命令部队搜索行进时应走“菱形路线”,即向前进方向之山顶跃进,不仅不可择两侧山麓的道路来走,也不能沿山腹前进。因为山麓或山腹红军可随处埋伏,沿菱形路线红军则无法埋伏,即使埋伏在山麓或山腹,亦无法作为。

山地行军作战素为中共军队的拿手好戏,国民党军的新战法使得中共军队“于运动战无机可觅”,逐渐在宏观军事态势中走向被动。

周恩来在第五次反“围剿”战役初期,深有感触:“如果我们看到四次战争中白军军官的无能,那我们看到现在是狡猾机警得多了。”

中共方面则因军事领导人的更替,更多地采取阵地防御,导致原本机动灵活的行军作战方式一度变得机械。

照猫画虎

全面抗战时期,中共武装面对的是日军这一更强大的对手,敌人学习与模仿能力极强,故敌我双方的博弈互动更加频繁,犹如高手博弈,需要见招拆招。

不止一位中共将领曾论述日军这一特点。

身处江南的新四军将领陈毅说:“日本是一个富于模仿性的民族。在江南,我们也感觉这一点。日寇灵活善变,一遇挨打即通报各方,马上反应,马上转变。因此,我们一种新办法用了之后,应该马上调换,守株待兔的办法一定吃亏。尤其重要的,日寇在后半年对游击战的学习和夜战,有了显著的进步,这就是他们的模仿天才的成就。比如来去走不同的路线,宿营地经常变换,专走小路避开大道,黑夜包围住民地直至天亮鸡犬不惊;敌寇也伪装我军,也用便衣队四出滋扰。”

华北日军亦有相似情况。

1938年11月,八路军将领吕正操观察到:敌人进攻经常在白天,夜间则伏处于据点内。但至1939年,日军开始由白天转为夜间行动。1940年,吕正操指出,日军“扫荡”时,夜间行军已成“战术特点”。具体而言,其行动往往选择在夜间,避开村庄走小道直取八路军机关。一般日军合击一地,会在夜间到达,且在进攻前一两小时就完成部署,进攻时间仍会选择拂晓。无独有偶,太行根据地,日军进攻八路军据点亦选择同一时间发动进攻。

至1942年,日军熟练掌握山地行军与夜行军的技巧,给八路军制造了不小的麻烦。《高鲁日记》记载了日军在晋西北根据地田家会村的一次夜间突围战:“2月14日,几个据点的敌人向东村移动,行动迅速,即刻到我警戒线,敌利用夜间走山路,避开我注意力,绕过我警戒线,敌人夜间行动时保密性好。在战场上,敌亦尽量在不好走的地方移动,避开我打击,而我注意不够。”

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中共有意识改变,特别强调对敌侦察战时侦察日夜皆不能间断,特别需要注意夜间侦察,甚至必要时要露营,一夜换一次宿营地。

审时度势

全面抗战初期,日军对八路军采取包围合击战术,八路军一般选择夜间突围。随着日军对中共军队夜战特性的熟悉,这一经验亦须审时度势有所变通。吕正操提出,只要敌未到,可大胆分散,亦能突围而出,不必死守“转必夜间”的旧例。他大胆指出突围方向为日军首先开火之处,因为敌人首先开火处,“通常是敌牵制方向,兵力火力较弱”,反其道而行之由此突围,反而可收奇效。

中共武装的这一战术部署,无疑是根据日方战术变化而做出的因应。1939年,日本华北方面军司令部下令:“对付八路军必须采用一套新的战术,找准敌人的弱点,出其不意,以大胆勇敢精神和动作,进行包围、迂回、欺骗、急袭,在近距离进行很快的奇巧袭击。”9月,冀中日军“扫荡”时便本着这一战术,佯装从慈峪镇撤退,主力部队则向八路军后方机关所在地陈庄急进。

日军的这一反常举动,为八路军120师358旅旅长张宗逊察觉并迅速做出回应。日军此前“扫荡”根据地,“往往是从哪条路来再由哪条路回去”,但张宗逊根据敌人战术特点,判断其撤退时可能不走来时小路而改走大路,于是派出重兵于大路埋伏,成功截断来犯日军。

无独有偶,1943年,新四军第3师师长黄克诚也观察到日军包围合击时,惯用“伪装佯动”的策略:“扫荡”前如南面敌撤退据点,收歇商店,焚烧棉花,北面部队采取迂回道路表示“扫荡”淮北与淮海等。“扫荡”时伪装撤退,隐蔽集中边缘地区,发现中共主力出来即突然反击。

日军战术变化多端,中共武装固守既有战斗经验显然不明智,只有与敌俱进,甚至料敌机先,方可取得胜利。

战争本来就是敌我双方的博弈互动过程,任何战术,如果一成不变,皆会被敌人识破,且可能被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中共的伟大之处在于,不但可从胜利中汲取经验,更能从失败中吸取教训,迅速改变。(徐进)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