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感染几代人
来源: CCTV国家记忆微信公众号 2023-11-21 15:28:24 责编: 吕中石

1963年,一部话剧登上北京演出的舞台,引起了各界关注。它就是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京军区前线话剧团创作的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

01

1949年5月,上海解放。华东军区警卫旅特务团八连奉命进驻号称“十里洋场”的上海南京路,担任警卫和巡逻值勤任务。在灯红酒绿的南京路站岗巡逻,诱惑无处不在。

卢勇国防大学 教授:这支军队面临的一个艰巨任务就是,在战场上已经打赢了敌人,那么在“十里洋场”这种特殊的战场,要打赢另一场仗。就用我们人民军队的传统武器,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批评与自我批评,重新学习毛主席提出的“两个务必”。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八连官兵在艰苦奋斗的熔炉中锤炼出了“拒腐蚀,永不沾”的金刚之体。他们的先进事迹,引起了一位名叫吕兴臣的部队宣传干事的注意。

1959年7月23日《解放日报》的头版头条,刊发了由吕兴臣写的题为《南京路上好八连》的长篇通讯。

南京路上好八连的事迹一下子传遍了全国,也传到了南京军区司令员许世友的耳朵里。他给南京军区政治部文化部副部长、剧作家沈西蒙下达了一项任务:为好八连写个戏。

02

沈西蒙和吕兴臣,以及前线话剧团二队队长漠雁一起,受命参与剧本的创作,来到八连与战士们同吃同住,朝夕相处。

经过创作,他们突破了八连真人真事的局限,在剧本中塑造了很多鲜活的人物形象,形成多条故事线索,增加了人物之间的戏剧冲突。但是有些故事情节,在剧本讨论和排演过程中,引发了一些争论。

桂步云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菲菲扮演者:我所知道的提的意见最严重的就是这一条:陈喜是不是给部队抹黑?这种疑问开始是有的,陈喜只不过是到了花花世界,思想上有一点感染了,连长指导员做了工作,后来他也注意了,就改正了。

剧中一些真实生动的情节,在上世纪60年代初,却被很多人认为是给解放军抹黑,更是给八连抹黑!

就在难以抉择的时候,《剧本》月刊主编、周恩来的老部下张颖,将该剧所面临的情况反映给了周总理。趁着到上海视察工作,周总理特地将这部话剧的主创沈西蒙、漠雁从南京召到身边,听取关于这部话剧的创作情况汇报。

听完创作汇报,周总理肯定了这部剧的创作方向,演员们的排练也继续正常进行。1963年2月16日,《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接到了总政治部下达的进京演出调令,周恩来和邓颖超成为了这部话剧的第一批观众。

03

周总理对剧组的表演给予肯定的同时,还提出几点意见,要剧组尽量做修改,并决定在几天后正式演出,同时让文艺界的领导和专家以及在京的剧作家们都来观看。

短短十几天时间,周总理将此剧看了三遍。在第三次演出结束后,他亲自同文化部领导和文艺界人士举行座谈。在座谈会上,周总理也提出了自己的修改意见。

陶玉玲话剧《霓虹灯下的哨兵》春妮扮演者:我们开座谈会的时候,周恩来总理说:“春妮,你是什么文化程度?”我说春妮最多就是小学文化程度。他说我倒要问问你呢,小学文化程度给指导员写了一封信,说我和陈喜两个人两小无猜。我说周总理我赶快改。我马上想出来,改成我和陈喜两人从小一块长大。他说这不是很好吗?春妮小学文化还两小无猜。周总理特别高兴,给我们提了好几个意见,特别准确。

周总理的修改意见,为《霓虹灯下的哨兵》塑造好八连官兵的精神面貌和军民鱼水情深的形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04

1963年11月29日,中南海怀仁堂。南京前线话剧团《霓虹灯下的哨兵》剧组即将为毛泽东主席演出。毛主席全神贯注地看完了近3个小时的演出,对这部话剧高度肯定。

毛主席对《霓虹灯下的哨兵》的称赞,让全国上下出现了学演 “虹”剧的盛况,各军区文工团、各省市话剧团争相排演。八连的事迹随着这部文艺作品的上演越传越远。

1964年年初,由王苹任导演,沈西蒙任编剧的电影《霓虹灯下的哨兵》由上海天马电影制片厂在南京路实地拍摄。随着电影的公映,好八连的“哨兵们”更是走进了千家万户,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文艺是时代前进的号角,最能代表一个时代的风貌,最能引领一个时代的风气。一批批文艺工作者们,为了繁荣祖国的文艺舞台,创作出的一部部经典的文艺作品,激励和感染了几代人,散发着强大的生命力,这些文艺作品,会永远珍藏在人民的心中!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