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真示假:中国古代战场伪装术
来源: 中国国防报 2024-02-29 15:59:35 责编: 吕中石

城濮之战中运用的虎皮蒙马伪装术。

战场伪装,是对真实战斗意图的隐藏掩饰。中国古代的军事家和名将,很早就开始重视战场伪装,通过战场伪装来隐蔽部队行动,或者通过“示形”来制造假象,引诱敌人作出错误的判断,然后伺机歼敌。

战场伪装,是诱敌深入的重要手段。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为争夺中原霸权,在城濮(今山东省鄄城县西南)进行了一场决战。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兵团战车攻防战。决战开始前,晋军不仅通过“退避三舍”的战术诱敌深入,还在战争打响后采用了罕见的战场伪装术。晋下军副将胥臣率一部兵力,给驾车的马蒙上虎皮,向楚军右翼的陈、蔡两军发起猛攻。陈、蔡两军战马受惊奔逃,阵型大乱,楚军右翼溃败。楚军主将子玉见状,指挥楚军从左翼发起攻击。楚军刚一出动,晋上军主将狐毛就在车上竖起指挥大旗,佯作主动后退;晋下军主将栾枝令所部战车在本方阵后拖曳树枝奔驰。晋军所扬尘土乘猛烈的北风向南吹,混淆了楚军的视线,造成晋军溃退的假象。子玉不察虚实,下令楚左军全力追击。结果,楚左军的冒进使其侧翼暴露,晋中军给楚左军拦腰一击,晋上军也对其予以夹击,楚左军两面受敌大部被歼。子玉见大势已去,下令中军停止进攻,率残部退出战场。城濮之战,以晋军大胜而告终。此战中,晋军之所以战术运用成功,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虎皮蒙马、曳枝扬尘等战场伪装。

战场伪装,也是虚张声势的重要因素。公元前555年,晋国会宋、卫等诸侯国,共同讨伐齐国。齐灵公举齐国之军在平阴(今山东省平阴县附近)筑坚固城堡相御。晋以主力进攻平阴,又以一部组成迂回部队,经由鲁营国境,越沂蒙山区进袭齐都临淄。晋军主力在进攻齐军初战取胜后,一面向齐夸大宣传已疾袭临淄,一面在平阴南山泽间再次使用战场伪装战术。晋军故意遍插旗帜,又扎稻草人并披上衣甲,置于战车之上,使战车上“左实右伪”,并在战车后拖动树枝以扬起尘土,造成己方军容盛大的假象。齐灵公先是听到晋军进袭临淄,继而登上平阴东北的巫山,看到晋军兵力众多,自觉不敌,于是趁夜撤军东走。结果,晋军不攻而入踞平阴,并乘胜追击齐军,直陷临淄。这一仗中,齐军兵撤平阴,固然是多种因素造成的,但晋军运用伪装术、采取伪装工程手段虚张声势,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战场伪装,成就了“围魏救韩”的经典战例。公元前342年,魏将庞涓率领10万大军、1000辆兵车,分3路进攻韩国。韩国抵挡不住魏军进攻,面对危急形势,接连派出使臣向齐国求救。齐军在孙膑的指挥下,没有直接救援韩国,而是长驱直入“攻敌之所必救”,把攻击的矛头指向魏国都城大梁。庞涓闻信赶紧回师救援。孙膑得知庞涓回师后,抓住庞涓急于同齐军决战的心理,采取了减灶法诱使敌军上当。古时军队行军打仗,多少士兵共用一个灶吃饭基本是固定的,灶台增加说明士兵增多,灶台减少说明士兵减少。孙膑偏偏采取逆向思维,减少灶台、增加每一个灶吃饭的士兵人数,造成了灶台减少、士兵减少的假象。庞涓没有识破这一伪装,认为这是齐军逃亡人数增多的结果。于是,他丢下步兵,只率精锐日夜兼程追赶齐军。当庞涓行至马陵道时遭遇齐军伏击,全军覆没。

战场伪装,还收获了“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奇效。公元224年农历八月,魏文帝曹丕兴师伐吴,他亲统水军御龙舟自许昌出发,通过淮水抵达寿春,农历九月至广陵。面对魏军渡江之势,吴国安东将军徐盛建议布设假阵地,“从建业筑围,作薄落,围上设假楼,江中浮船”。吴国诸将认为这种假阵地没有意义,但徐盛坚持自己的主张。他植木于内以芦苇遮其外,盖起了一片疑城假楼,从建业(今江苏省南京市)到江乘(今江苏省句容市北),绵延相接数十里,又大集舟舰于江。曹丕临江而望,遥望对岸吴军座座城楼遍布,江中数不清的战舰旌旗飘扬,不禁愕然。这时恰逢江水大涨,曹丕无可奈何地说,“魏军虽有武骑千群,在这里却毫无用武之地,未可图也”。只能悻悻退兵。这一战中,徐盛“植木衣苇”构筑的绵延数百里的假阵地,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第一个假阵地,成功威慑了对手。(洛旭阳)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