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声音打败声音
来源: 中国国防报 2024-03-15 16:14:30 责编: 吕中石

1941年11月13日,德军占领的哈尔科夫市一栋大楼突然发生爆炸,导致正在该楼内参加会议的德国第68步兵师师长、当地驻军司令乔治·布劳恩及其数十名下属当场毙命。令人困惑的是,爆炸发生当天,该区域并未受到苏联军队的炮击或空袭。正当德军对调查毫无头绪之际,他们的盟友——芬兰军队揭开了谜底,指出引发爆炸的很可能是苏联研发的一款秘密武器,即可通过无线电信号及声音触发的“遥控炸弹”。

自1921年起,位于列宁格勒的特殊用途发明特殊技术局工程师弗拉迪米尔·伊万诺维奇·贝考里,便着手开发一系列远程操控武器,其中就包括让敌军深感头疼的“遥控炸弹”。经过4年努力,这种创新式武器成功进行试验。随着技术的不断迭代,其远程控制爆炸的作用距离从最初的25千米增至600千米,为“遥控炸弹”投入实战创造了条件。

1941年,在苏芬战争的后续冲突“继续战争”中,战局异常紧张。芬兰军队击退苏联军队,夺回了维堡市。撤退的苏联军队留下大量地雷和爆炸物,这些遗留的爆炸物在芬兰军队接管维堡市后引发数起爆炸,给当地民众带来恐慌和不安。

1941年8月底,芬兰军队发现一处苏军遗留的爆炸物,其触发装置保存完好。芬兰技术人员对该装置进行分析,很快确认该装置是通过无线电信号操控,信号会使爆炸装置内产生特定的音频,该音频可驱动装置内的3个音叉振动,最终触发爆炸。

解开了“遥控炸弹”谜题的芬兰人,立即研究反制措施,并决定“用声音打败声音”。他们调派了一辆广播车,在维堡市不间断播放《沙基雅尔文·波尔卡》,这是一首节奏欢快的乐曲,当时在芬兰极为流行。为阻止苏联军队的无线电信号,这首曲子被反复在苏联军队使用的多个频段上播放。最终,在后续发现的1000余枚爆炸物中,仅有12枚被苏军成功引爆。(尚鸿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