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敌制变以求胜
——明朝将领刘江智歼倭寇
来源: 2024-03-15 16:14:59 责编: 吕中石

原 典

攻围战守御五者,因敌以制变,斯胜矣。

因敌制胜,作为一种重要的军事谋略,受到历代兵家所推崇。认识敌人,只是谋取胜利的第一步,关键在于能否根据敌人的变化及时调整战术与策略,从而把对敌情的了解转化为实际战斗力和作战成效。《投笔肤谈》在开篇即提出因敌制变的原则,并认为它是确保必胜和不败的重要途径。

经典战例

明朝初年,日本由于长期战乱,许多溃兵败将、流离失所的武士流落至小岛上,他们开始对明朝沿海地区发起侵扰,烧杀抢掠、无恶不作。明太祖朱元璋高度重视海防安全,下令在沿海重要地点增设卫所、城寨和烽火台等防御设施。1418年,数千名倭寇自金山卫(今属上海)登陆入侵,沿途北上劫掠。时任辽东总兵刘江接到命令,在属地的沿海地区加强防备,随时准备迎战倭寇。

刘江原是徐达的部将,他骁勇善战、屡建奇功,但未曾与倭寇正面交锋,对敌方作战策略知之甚少。此外,由于以往多在陆地参与战斗,而此次面临的是海防战斗,这对刘江及其部将来说颇为陌生。为深入了解敌情,刘江提前数月巡视沿海岛屿,与部将共同研究地形、拟订应对方案。他们发现金州卫(今属大连)西北的望海埚地势较高,距离金州城仅70里,是倭寇上岸的必经之路,也是辽东地区的战略要冲。因此,刘江一方面向朝廷申请增援兵马和物资,另一方面迅速展开望海埚城寨的建设工作,打算将其建成抵御倭寇的桥头堡。

果然,城寨建成后不久,明军便发现约2000名倭寇正沿海向北进发,直逼望海埚。刘江立即下令将步兵和弩手部署入城进行防守,同时派遣部将江隆率领部队潜伏于敌后,计划在倭寇登陆后立即焚毁其船只,切断敌人的退路。

倭寇登陆后,未将附近的明军视为威胁,大摇大摆地朝金州城方向进发。刘江见状,故意让敌人深入内陆,待其全部进入后,指挥望海埚的守军及自己率领的伏兵同时发起攻击,令倭寇措手不及。倭寇以步兵为主,而刘江部队长期在中原作战,骑兵众多且阵形熟练,他们迅速将敌人驱赶至一处废弃空堡。倭寇发现海边船只被焚,无奈只能据守空堡。

此时,明军士气高昂,将空堡团团围住,誓要消灭倭寇。刘江却下令部队仅从东、南、北三面发起攻击,西面则派老弱士兵摇旗呐喊、做做样子。面对对此策略有疑问的部将,刘江解释道,倭寇远道而来,已疲惫不堪,若强攻,其必然死战导致我方伤亡增加;若留一线生机,诱其逃出,再以伏兵包围,可轻易歼灭敌人。果然,倭寇见西面攻势最弱,纷纷夺路而逃,被提前埋伏的明军一举击溃、全军覆没。此战后,倭寇数十年间不敢再侵扰辽东沿海。

战例解析

因敌制变,“变”是常态。善用这一军事谋略,便可在战场上占据主动,避免被动挨打,可实现以逸待劳,攻其不备。

深入了解敌人,全面掌握敌情,是战争中的关键。古语有云:“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事实上,了解敌人往往比了解自己更加困难,因为敌我双方在生活习惯、训练方式、战斗理念等方面存在差异,我方很难用自己的价值观客观地分析对方的每一步行动,进而准确预测敌人的意图。因此,深入了解敌人不仅需要投入大量人力和物力,还需要领军主帅亲自参与,目的是获得对敌人真实且客观的认识。刘江在准备战斗期间,特别重视搜集关于倭寇的情报。他奔走于辽东沿海的重要岛屿,探访多个曾遭倭寇袭扰的村寨,通过这些努力,刘江对这群未曾直接交锋的敌人有了基本了解,为他后续部署兵力、迎敌作战打下坚实基础。

主动塑造战场条件,发挥我方优势至关重要。仅仅根据敌方动向应对,像是拆解每一步棋,往往会无意中落入对方布下的陷阱,从而被动地跟随敌人的节奏。不论是进攻、围困还是防守,不论采取何种战术,关键在于确保我方能够主动把握战斗节奏。虽然敌人不是我方操控的木偶,不会完全按照我方的预设采取行动,但通过改变战场环境,能够诱导敌人做出对我有利的行动,从而确保我方在各个层面主导局势。刘江在指挥作战时,先是烧毁敌船、迫敌固守,接着让开通道、诱敌出逃,正是通过引导敌人行动,使明军始终占据主动,充分发挥骑兵陆战的优势。

深入理解战争的本质和规律,是战略制胜的基石。古人讲“道、天、地、将、法”,实际是透过战争的表象看到其本质规律,这也成为后人指导战争的理论依据。敌人的变与不变,无不是战争规律持续作用的反映。对刘江而言,无论是对方从持盾步兵转变为挥刀的倭寇,还是从正规阵地战转向海上流窜劫掠,这些变化都不能掩盖其趋利避害、因势利导的根本特征。正是基于这种深刻认识,刘江才敢大胆迎战,精准把握敌方弱点,以不变应万变,并最终取得胜利。由此可见,只有掌握了战争的基本规律,才能灵活应对各种变化、创新战术策略,始终保持先手,进而战胜敌人。(李梦蝶)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