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皮刺客”转型之路——浅议步兵战车的诞生与发展
来源: 中国国防报 2023-02-01 16:46:44 责编: 费英凡

步兵战车是供步兵机动作战使用的装甲战斗车辆,既可协同坦克作战,也可独立遂行作战任务。因其属于轻型装甲车辆,装甲通常由高强度合金钢或轻金属合金材料制成,车体和炮塔的正面可抵御20毫米的穿甲弹,侧面可防普通枪弹和炮弹破片。来去如风、进退自如,让它无愧战场“铁皮刺客”的称号。

20世纪50年代,随着步坦协同作战理论的深入发展,为使步兵能乘车协同坦克作战,增强对付敌方步兵反坦克武器的能力,提高部队的进攻速度,世界各国开始研制既可输送人员物资,又能供战士乘车战斗的新型装甲战斗车辆,即步兵战车。

1954年,法国在AMX-13轻型坦克底盘基础上研制了一款装甲输送车,并于1956年装备部队。该车载员舱两侧及后车门上设有射击孔,步兵可乘车射击,为其乘车作战创造了一定的条件。这款AMX-VCI步兵战车成为步兵战车的雏形。20世纪60年代中期,苏联根据以装甲力量为核心的大纵深作战理论,研制出BMP-1步兵战车。它作为世界首款真正意义上步兵战车,不仅具有不俗的浮渡能力,钢板焊接结构也使其具备良好的整体防护性。

20世纪70年代,多国先后装备步兵战车,主要型号有:德国“黄鼠狼”、法国AMX-10P和南斯拉夫M980等。陆军装备步兵战车后,加强了火力和防护力,提高了机动作战能力,使陆军的机械化和装甲化达到新水平。

由于步兵战车在与坦克协同作战时,直接暴露在敌火力覆盖范围内,如何增强装甲防护成为各国研究的主要课题。

得益于装甲技术的进步与复合型材料的发展,步兵战车在保留机动灵活能力的同时,获得了更高的防护系数。对于动能弹而言,被动装甲的防护系数已是轧制均质钢装甲的1.5倍,加入陶瓷后,其防护系数在对付某些弹种时可以达到惊人的2倍。对非爆炸反应式装甲而言,其防护系数甚至更高,是轧制均质钢装甲的5倍以上。

20世纪80年代,为使步兵享有与坦克乘员同等的装甲防护力,各国纷纷以防御力惊人的重型武器平台为底盘进行研发创新。例如以色列生产的“阿奇扎里特”型步兵战车和俄罗斯生产的EIP-T型步兵战车,均是以T-55坦克底盘为基础研制而成。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代步兵战车的性能较以往得到空前提高。首先是机动性大为改善,普遍将汽油机改为柴油机,机动能力已经接近甚至高于主战坦克的水平。履带式步兵战车陆上最大时速为65公里至75公里每小时,轮式战车可达到100公里每小时。其次,现代装甲车火力配备明显改善。现代步兵战车安装的机关炮,有效射程2000米,射速高达每分钟1000发,用新式穿甲弹能在1000米距离上穿透75毫米的垂直钢质装甲,击毁各种轻型装甲车辆。装有反坦克导弹的步兵战车,可在100米至4000米的距离内击毁最新式的主战坦克。

进入21世纪,随着无人武器的列装服役,步兵战车体系迎来新的发展方向,即通过通信系统和指挥控制系统实现对其他无人武器平台的对接和控制,使战车及其装载的人员成为体系作战的最小单元。可以预见,未来步兵战车在获得更为丰富的功能应用和作战能力的同时,也将为战术级行动提供更多装备层面的选择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