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兵法》的战争观
来源: 解放军报 2023-11-22 17:10:48 责编: 吕中石

如何看待战争?这是一切军事理论必须首先回答的问题。经典兵书《孙膑兵法》对此作出了全面、辩证的回答。今天,回顾这部兵书中的“重战、慎战、备战、义战”思想,更好地发掘蕴含其中的思想价值,推动其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对我们认识战争、认识军事战略,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战国时期,战争不可避免,并事关国家命运。《孙膑兵法》强调“兵者不可不察”,即“重战”的思想。

孙膑认为战争可以“存亡国,继绝世”,打了胜仗,就能保住处于危亡中的国家,延续将被灭亡的世系;打了败仗,就会面临“削地而危社稷”的后果(《孙膑兵法·见威王》)。因此,战争具有重要作用,不能不认真研究。孙膑认为,在激烈的兼并战争年代,想要获得和平,靠“责仁义,式礼乐,垂衣裳”的无为而治是不可能的;唯有“举兵绳之”,用战争消除战争,用战争手段维护和平,才能“战胜而强立”。

这一观点至今仍有警示意义。天下虽安,忘战必危。长期斗争实践告诉我们,以斗争求安全则安全存,以妥协求安全则安全亡;对待侵略者,就得用他们听得懂的语言同他们对话。这就是以战止战、以武止戈,用胜利赢得和平、赢得尊重。

重战不是好战,求胜不是贪胜。《孙膑兵法》提出“穷兵者亡”,认为穷兵黩武者会走向灭亡,即“慎战”的思想。

孙膑告诫说:“乐兵者亡,而利胜者辱。兵非所乐也,而胜非所利也”。“乐兵”即好战,“利胜”即贪胜。轻率好战,会导致亡国;一味贪求胜利,会受挫被辱。所以他提出“不得已而后战”,指出“恶战者,兵之王器也”,认为不好战,才是用兵的最高准则。可以说,孙膑从正反两个方面强调要谨慎用兵。这体现出《孙膑兵法》在“兵法”之下的“和平”底色。历史上,中华民族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像孙膑一样饱经战争的中国古代兵家,对和平始终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这种追求,延续至今,已经成为我们民族品格的一部分。

《孙膑兵法》中强调“事备而后动”,要打有准备之仗,即“备战”的思想。

战争不断的年代,孙膑认为,“用兵无备者伤”,一国军队要常备不懈,犹如佩剑,“旦暮服之”,虽然不一定时刻都能用到。那么,如何备战?《孙膑兵法》中强调两项准备:“有委”,充足的物质储备,即经济基础;“有义”,民众和士兵支持,即政治基础。孙膑把战争与政治、经济联系在一起,体现了朴素的唯物辩证法思想。同时,他还提出了“富国”是“强兵之急”,要在富国的基础上强兵的战略思想。这一思想,也被战国时期各诸侯国所接受,成为一项普遍性国策。

宁可备而不战,不可无备而战。准备打才可能不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这就是战争与和平的辩证法,是我们流传千年的兵学智慧。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我们仍要立足于富国与强兵相统一,坚持整体运筹斗争、备战、建设,紧盯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提高军事训练实战化水平。

我们备战不是为了侵略扩张,强兵只是为了自卫防御。《孙膑兵法》赞成“有义”、反对“无义”,即“义战”的思想。

孙膑对战争性质有明确区分,强调用正义战争赢得和平。孙膑说“卒寡而兵强者,有义也”,意思是兵少而战斗力很强,是因为进行的战争是正义的,认为“战而无义,天下无能以固且强者”,进行的战争如果是非正义的,那么天下谁也无法使其防守坚固。《孙膑兵法》强调“立义用兵”,这可能是孙膑吸取了儒家的部分兵学思想。

可以说,几千年以来,严守自卫立场、坚持后发制人,反对挑起战争、侵略扩张的积极防御战略,是中国传统战略的主要观点。中国传统战略强调防御、自卫、后发制人,崇尚的是道胜、义胜、谋胜,反对的是以大欺小、恃强凌弱、武力称霸。对和平、和睦、和谐的追求,深深根植于中华民族的精神血脉之中。

“重战、慎战、备战、义战”,构成一个有机整体,也是《孙膑兵法》的战争观。这一思想,符合战国争雄事实,符合历史发展规律,被普遍接受,影响深远。当今,天下并不太平,风险不容忽视。从中国传统兵学这份极为宝贵的历史遗产中汲取其精华,挖掘其中的规律性认识,仍具有重大的战略价值。(作者:郝敬东,工作于军事科学院战争研究院,主要从事中国军事战略史研究,著有《军事战略布局论》等著作。

链接

《孙膑兵法》,又名《齐孙子》。当代比较重要的研究成果有:邓泽宗著《孙膑兵法注译》、张震泽著《孙膑兵法校理》、霍印章著《孙膑兵法浅说》、陈宇著《孙膑兵法破解》、杨玲著《孙膑兵法解读》等。此外,军事科学院主编《中国军事通史》(第三卷)、《〈武经七书〉鉴赏》编委会著《〈武经七书〉鉴赏》、黄朴民主编的《中国兵学通史》(先秦卷)等也有相关论述。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