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的胜利,不朽的功勋|盘点抗美援朝志愿军的重武器
来源: 中国军网微信 2023-12-31 22:48:45 责编: 吕中石

“喀秋莎”的怒吼

在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之际,我们来看看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场上主要使用了哪些重武器,包括各种火炮、坦克、飞机等。

苏制德什卡高射机枪

德什卡高射机枪是20世纪30年代初由苏联设计师捷格加廖夫设计的,30年代末开始装备苏军,命名为DshK-38型重机枪,也称“捷格加廖夫-斯帕金大口径机枪”,国内音译为“德什卡”。该枪可装在索克洛夫轮架上作为平射机枪使用,杀伤集群有生目标和毁坏轻型装甲目标;也可作为高射机枪使用,打击低空飞行目标。

德什卡高射机枪

志愿军德什卡高射机枪阵地

志愿军入朝作战初期所使用的高射机枪口径主要为日制7.7毫米、7.92毫米和美制12.7毫米。随着德什卡高射机枪进入志愿军部队,野战防空的压力有所减少了。该枪口径大、射程远、威力大,尤其对付俯冲扫射或投弹的敌机非常有效。而该枪平射状态,也可用于打击敌人步兵集团和轻型车辆。志愿军某部优秀射手唐良禄和他的战友,就曾在战斗中用德什卡高射机枪平射,先后击毁敌卡车30辆。

志愿军一级战斗英雄唐良禄和战友用改装加了防盾的德什卡高射机枪平射

60毫米迫击炮

迫击炮是志愿军步兵连最基本的火力支援武器。志愿军部队装备的60迫击炮主要是以下两种:一种是31式60迫击炮,这是国民党政府于抗战时期仿制法国布朗德式轻迫击炮生产的,该炮曾大量装备国民党军,解放军曾大量缴获该炮。另一种是美制M2型60毫米迫击炮,也是仿自法国的布朗德60毫米迫击炮,说起来和31式60迫击炮有些“血缘”关系。

82毫米迫击炮

志愿军刚入朝时,最主要的营属火器就是82迫击炮,为20式82毫米迫击炮。这种迫击炮是原金陵兵工厂根据法国布朗德迫击炮,在沪式82迫击炮的基础上于30年代改制而成,曾是抗战期间中国军队的主力火炮。解放战争时期我军缴获数量较大,即便到朝鲜战争后期20式迫击炮也仍然在使用。

志愿军神射手唐章洪(左)和战友使用20式82毫米迫击炮

1951年苏制武器配备志愿军后,营级部队陆续装备了苏制PM-37型82毫米迫击炮。PM-37的射程比20式要远(超过3000米),炮弹威力大,在阵地战期间打击敌人工事和敌步兵集团非常有效。1953年,我国仿制PM-37成功,定型为53式82毫米迫击炮。

国产53式82毫米迫击炮

PM43型120毫米迫击炮

1951年下半年,第二批苏式装备陆续配备部队,这一批次中增加了重武器的数量和种类,其中就包括后来大放异彩的苏制PM43型120毫米迫击炮。这款大口径迫击炮由著名的苏制HM38型120毫米迫击炮改进而成,提高了打击强度和操作性能。在苏联卫国战争中,该炮作为团属支援火力支援步兵分队作战,射程远、威力大,表现优异。

PM43型120毫米迫击炮

该炮投入抗美援朝战场后,志愿军在阵地战中具备了较大优势。该炮炮弹能够有效炸毁敌人坚固工事,防御作战时可以打击集群目标。1955年我国仿制成功PM43型迫击炮,命名为55式120毫米迫击炮。

苏制76.2毫米野炮

M1942式76.2毫米野炮是苏联格拉宾设计局1940年研制,1942年2月定型装备。主要配备步兵师炮兵团,用于支援步兵、破坏防御工事、火力压制和反装甲作战。

苏联M1942式76.2毫米野炮

苏联M1942式76.2毫米野炮是抗美援朝战争时期援华武器,该炮在朝鲜战场发挥过重要作用。

美制105毫米榴弹炮

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是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大量使用的一种轻型野战压制火炮,以威力和准确性著称。

开国大典阅兵式人民解放军炮兵装备的美制M2A1式105毫米榴弹炮

抗美援朝战争初期,志愿军炮兵装备的主要是缴获的日式、美式火炮,其中包括M2A1榴弹炮。1951年秋季防御作战中,志愿军炮兵某部4连3班,支援并配合步兵坚守938.2高地,在两天的防御战中,这个炮兵班使用1门美制M2A1榴弹炮支援步兵对抗敌军的集中进攻,击溃美军两个营以上兵力的3次集团冲锋,并压制了敌2个火力点和1个迫击炮阵地,击毙击伤敌军500余人。战后,该炮兵班荣立集体一等功。1951年后,志愿军开始大规模换装苏式122毫米、152毫米火炮,但M2A1榴弹炮仍然装备志愿军部队直至战争结束。

志愿军装备的M2A1榴弹炮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