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源雷达:隐身战机的“克星”
来源: 解放军报 2024-01-12 17:27:41 责编: 吕中石

前段时间,有报道称,德国亨索尔特公司与捷克ERA公司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两家公司将无源跟踪器与无源相干定位器合为一个项目,旨在打造一套被动监视和防空系统,充分发掘无源雷达更多潜能。

无源雷达,是一种不用发射机发射电磁波而是靠接收外辐射源信号探测目标的雷达。它有天线和灵敏度极高的信号接收装置。其实,无源雷达并非新概念。1935年,英国科学家沃特森·瓦特利用无线电波进行雷达探测,完成了无源雷达历史上的首次试验。

在随后的十几年里,受制于技术原因,无源雷达发展缓慢,并没有取得太多实质性突破。特别是随着有源相控阵雷达问世,其探测精度更高、探测距离更远,让世人看到雷达发展的新方向。无源雷达发展则陷入低谷期。

20世纪80年代后,随着战机隐身材料技术发展,雷达预警系统面临严峻挑战,各国开始从无源雷达的技术突破中寻找答案。1999年科索沃战争,南联盟地空导弹部队凭借捷克生产的“塔玛拉”无源探测雷达,成功击落美军F-117A隐身战机,让无源雷达成为反隐身领域的研究热点。

从工作原理来看,无源雷达在反隐身方面有以下优势。

信号探测针对性强。隐身战机搭载的雷达、通信、导航、应答机等设备,是无源雷达可以有效探测的外辐射源。无源雷达通过接收、处理战机向外辐射的电磁波,可以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和定位功能。

战斗部署更加灵活。无源雷达摒弃了常规雷达笨重的发射部,在部署上更便捷。通过多方位、远距离的分散部署,无源雷达可以更好地接收隐身战机集中在某一方向上的反射信号,有效探测隐身战机。

工作频段削弱隐身效能。隐身战机的吸波材料主要是吸收频率在1至20GHz范围内的电磁波,无源雷达利用的外辐射源大多为1GHz以下的电磁波,导致战机吸波材料的隐身效能受到影响。

凭借这些优点,无源雷达在近些年的战机反隐身试验中崭露锋芒。2018年柏林航展上,德国亨索尔特公司利用“特因维斯”无源雷达探测发现了2架参展的美军F-35战机,探测距离近150公里,无源雷达的反隐身能力得到进一步证实。

但有专家表示,这并不意味着无源雷达的反隐身技术已经成熟。据了解,上述试验还存在不少外界因素助力。这2架F-35战机在飞行时开启了应答器,并加装了雷达反射器。种种迹象表明,F-35战机当时是处在“非战斗状态”。此外,德国的雷达操作人员非常熟悉当地的电磁环境,在设备调试、场地优化等方面优势明显。

目前看,无源雷达在数十年的迭代发展中已展现出巨大潜力,但要达到理想的反隐身效果,还需要满足一些附加条件。相信,随着科技发展及新技术探索应用,无源雷达在未来防空预警系统中会发挥重要作用。(胡余阳 邹一萌)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