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后人生|退伍老兵为烈士建“数字档案”
来源: 安徽党媒云丨老兵融 2024-04-11 15:54:22 责编: 吕中石

青山之阳,红色茗山,一处处烈士墓散落在油菜花海间,如点点星火闪耀。

清明节前夕,秦伟一大早就带着青阳县丁桥镇茗山村红色守护小分队的成员,来到李维汉烈士墓前,松柏掩映下,黑色花岗岩两旁篆刻的“生的伟大死的光荣”愈发深沉肃穆。

除了像往常一样仔细擦拭墓碑的浮尘,清除刚冒头的杂草,秦伟还带来了一份特殊的礼物——一块红绿相间的二维码亚克力牌。他对着边缘比了许久,郑重地粘贴在烈士保护标志左下角,用手掌用力按了按。

“李维汉烈士,这是我为您制作的‘数字身份证’,您的名字和事迹会一直被人们记住。”面向墓碑,秦伟深深鞠了一躬。

作为丁桥镇“红耀江淮”退役军人志愿服务队队长,秦伟守护当地零散烈士墓的时间并不长,但他跟墓主人们却好像早已是旧相识。“从小爷爷奶奶就跟我说,青阳是一片红色的土地,有很多烈士埋骨于此。”在红色精神熏陶下,秦伟参军入伍,2020年转业后,他回到家乡,成了红色守护者中的一员。

“我们镇上有11座零散烈士墓,分散在6个村,都是因为各种原因不能集中迁葬而保留下来的。”说起烈士们,秦伟门如数家珍,“钱月桂烈士一生没有结婚,是茗山第一任党支部书记,被叛徒出卖惨遭杀害;李维汉烈士不费一枪一弹劝降一个班;黄来发烈士19岁参加革命,牺牲时年仅24岁……都是些了不起的人啊!”他感慨地说。

2021年,青阳县开展烈士纪念设施管理保护专项行动,按照“五有”标准就地修缮零散烈士墓,丁桥镇也积极响应。“每一座烈士墓,我们都采用黑色花岗岩重新立碑,设置保护标志和保护范围并修筑栅栏,定期维护确保良好的周边环境。”秦伟用毛巾仔细擦拭墓碑的每一个角落,魏碑体描金的“永垂不朽”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为了让每一座烈士墓都有人管护、有人负责,在市、县退役军人事务局指导下,各乡镇成立以退役军人服务站为主体的“红耀江淮”志愿服务小组和“红色守护”小分队,每月清除一次杂草、为烈士墓描一次红、打扫一次卫生、敬献一枝鲜花、看望一次烈属。从那以后,秦伟和烈士们有了每月一次的约定。

守护过程中,秦伟渐渐发现,很多群众对当地英烈们的故事还不甚了解。“有的百姓甚至都不知道当地有烈士墓。”他心里不是滋味。“我常常思考,红色守护不仅仅是守墓,还应当守护住烈士的名字和事迹,还有他们舍生取义的精神。”

2020年,池州市首家“军人驿站”在青阳县挂牌,随后“军人驿站”如雨后春笋般覆盖池州各地,这块“001”号牌匾也被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收藏。秦伟灵光闪现:何不给烈士们编号,并制作红色守护卡张贴在退役军人服务站墙上,让更多人了解红色守护行动的意义呢?说干就干,从没学过设计的他,在办公桌前研究了几个日夜,画了十几版草图,最终确定了红色守护卡的雏形。

“卡片以红色为主色调,上方红旗飘扬,‘八一’军徽居中,下面依次为烈士姓名、位置,守护小组的姓名和联系方式、守护的具体内容,以及每个烈士的专属二维码。”秦伟打开手机扫描二维码,烈士的革命证明书、基本信息,烈士墓位置和详细介绍清晰地展现眼前。“这就是他们的数字档案。”

指着卡片底部的一行字,秦伟说:“不让每一名烈士被遗忘,这就是我们守护的意义。”在丁桥镇退役军人服务站的墙上,从001到011号,11张红色守护卡连成了一片永不褪色的承诺。

为了让英烈们的故事流传更广,每到开学季,秦伟还会和红色守护小分队、抗美援朝老战士一起,走进中小学课堂,给孩子们讲述战火纷飞的岁月。每逢“清明节”“烈士纪念日”等特殊日子,他也会组织学生和青少年祭奠英烈、缅怀先人。有一次讲完课后,秦伟正准备离开,一个八九岁的男孩突然起身,朝他敬了一个不规范的军礼。他愣了一下后,立马停步回礼,一股暖意蔓延在心头,“这就是革命精神的传承、红色基因的延续。”

清风拂过,松柏摇曳,深鞠躬后,秦伟在墓前立定,他心想,节前要将每一位烈士的二维码都制作到位,再去烈属家走走,黄来发烈士的墓文也该重新描了……(安徽党媒云老兵融记者 许雅婷  侯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