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的彩绘龙凤纹漆盾。资料照片
盾与甲胄一样,是中国历史上各朝代都大规模列装的防御类兵器。与需要全身披挂的甲胄不同,盾只需单手持握,灵活挡于身前即可发挥防护作用。盾自诞生以来,便在战场上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成为士兵生命安全的重要保障。在中国古代,盾有多种称谓,如干、牌、盾牌、彭排、旁牌等。本文对称谓不进行绝对性区分,按照习惯性称谓讲述。
盾的构造相对简单,一般由起到格挡防护作用的盾面和固定于盾后侧的把手两部分组成。从外形看,盾主要有方形、梯形和圆形等形制。由于盾的防护面积和体积较大,若完全采用金属材质会过于沉重,不利于携带和作战使用。因此,以木、皮革、藤等为主要材料,复合金属部件以增强防护性能,是制作盾时普遍采用的方式。实战中,士兵不仅可藏身盾后躲避箭矢、刀剑、矛戟等各类兵器的攻击,还能以盾挤推敌人创造杀机。《史记》有载,在楚汉相争的鸿门宴上,守候在帐外的樊哙闻知帐内事态紧急,“带剑拥盾入军门。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樊哙的用法便是后者。
盾的使用历史久远,早在原始社会时期就已出现。当时的盾由藤条、木条和兽皮简单编缀而成,制作工艺简陋,但仍有一定的防御作用。至商朝时期,盾的制作工艺有了较大进步。安阳殷墟曾出土商朝时期的盾,其形制为上窄下宽的梯形,盾面微凸,高度不超过1米,宽度60至80厘米,盾体以木框为支撑结构,表面覆盖多层织物和皮革,并使用了涂漆工艺。这种涂漆工艺不仅可以防腐,还能绘制醒目的盾饰。随着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的不断发展,青铜被应用于盾饰中,青铜盾饰的图案多为狰狞的兽面或人面,对敌起到一定威慑作用。西周时期,盾的分类进一步细化。当时步兵使用狭长步盾,便于组成连锁防御屏障,既能有效抵挡箭矢,又能维持战阵队形;车兵配备的则是窄短盾,更适应车战的灵活需求。该时期还出现了以犀牛皮制作的皮盾,其坚固程度远超普通木盾。东周时期,各诸侯国征战频繁,推动盾的持续发展,演变出步盾、车盾、藩盾、舞盾等多种形制。
战国时期盛行用于近战的双弧形方盾。其外形是在盾的正面中央设有一条凸起的纵向中线,中线两侧的上部盾面呈现双弧造型。这种结构设计相比传统的平面盾,能更有效分散和化解敌方兵器正面刺击的冲击力。在制作工艺方面,该型盾不仅采用多层皮革蒙面,还在关键部位加装金属钉、局部金属护面等金属装饰。这些金属构件增强了盾体的整体强度,同时提升了结构的牢固性。湖北省荆门市包山2号墓曾出土一件该型盾。此盾通长46.8厘米,宽34厘米,上部为双弧形,下部为长方形,正面呈凸弧形,背面正中设有木质握把,通体髹黑漆,并以红、棕红、黄、金四色在正、背两面彩绘花纹。
汉朝在继承双弧形方盾的基础上,对盾的形制进行改良。比如,从西汉刘胜墓随葬革盾来看,该时期的盾设有盾鼻。盾鼻是盾的附件,安装在盾背面把手两端,通过头部外钩盾面的方式增强结构稳定性。在汉军与匈奴的长期征战中,为满足骑兵快速机动的作战需求,便于单手举着抵御攻击的椭圆形盾应运而生。随着冶铁技术普及,铁制兵器得到广泛应用,由此催生出一种将铁盾与铁钩结合的新型复合兵器——钩镶。汉朝时期,军队在实战中不断探索盾的战术运用,通过“剑盾”“刀盾”等长短兵器与盾牌的协同配合,显著提升攻防效能。东汉末年,盾的外形逐渐回归为简洁的长方形。
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骑兵人马均披甲上阵,盾的使用减少。这段时期虽是盾发展历史上的低谷,但步盾的形制也有改进和发展。比如,东晋南朝时期盛行过一种很长的六边形盾,盾面纵向内曲如细柳叶。作战时,士兵不仅可以手持该型盾,还能将其底部尖角插在地上,用棍或长兵器支起成为掩体,使防御的机动性大大增强。这在具装骑兵盛行的年代,在以步兵制衡骑兵的作战中,非常实用。(曹 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