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长忆先烈勇,75年前72名船工护送解放军过江
来源: 安庆新闻网 2024-04-24 23:31:33 责编: 吕中石

从望江县漳湖镇回民村渡江战役纪念馆往外走,向左拐,就到了董玉发家。今年是渡江战役胜利75周年,91岁的董玉发是望江县境内唯一健在的“渡江船工”。

“不在家。”4月21日15时,虽然大门敞开,但董玉发不在家,“这个时间,去江边找找看。”董玉发的邻居提醒道。

细雨刚止,长江涌起了波涛,江边的风拍在身上,有些重,沿着江堤向远望,一个略有佝偻的身影正缓步走来。“董老每天下午都要来转转,每年的今天,会走得更久一些。”董玉发的邻居说。

75年前,1949年4月21日下午,空中浓云密布,随着指战员一声令下,渡江战船破江而出。江面上旋即枪声四起,炮声大作。枪林弹雨中,解放军战士先逆流而上,绕过急流,再顺流而下,仅用时半个小时便顺利登岸。在一个个英勇的身影中,72名当地船工正在其中,“划船,划船,拼了命也要划船!”董玉发回忆那天,他的手颤抖着,眼睛湿润,但眼神坚毅,直勾勾地望着江面,一动不动。

“能否邀请您去纪念馆?听听您讲讲那段历史。”“再等会,马上4点了。”董玉发说的4点是指16时,1949年4月21日,第一批10艘渡江小船从沟口出发,正是16时左右。

回民村旧称沟口,是当年渡江的突破点之一。75年前,当地72名身强力壮、水性好的船工组成“回民渡江突击队”,驾驶36条渔船,协助二野五兵团解放军战士渡江。“当年,沟口渡江突击队渔船分为3班,每班10条,每条船6人。船工掌舵,5名解放军战士中1人为机枪手,其余4人划船。”董玉发回忆,第一班渔船为冲锋队。作为冲锋队队员,他义无反顾登上了首班渔船。

“大家抢着要上第一艘船。”董玉发说,第一艘船最危险,任务最重,也最为关键。当时16岁的董玉发被选上“头船”,全靠他的机灵、反应快、水性好。选拔时,为考验水性,要求报名者在长江游泳超过400米,最终达标的10人成为突击队队员打头阵,董玉发就在其中。

16时,风停了,流动的江水缓慢了许多,董玉发眺望江面。“75年了。”董玉发感慨到,那年的大江,如能像今日般平静,或许能少一些牺牲。据董玉发回忆,10名掌舵队员中有2人牺牲,董玉发的下巴也被子弹打伤,血流不止,他的下巴处至今还能看到一道伤痕。渡江战役纪念馆内有一张“安庆望江伊斯兰参加渡江第一批水手突击队”的照片,董玉发指着照片说:“这就是我,当年16岁,是队伍中年龄最小的。”

在当地船工的帮助下,先后有3万余名解放军战士从沟口过江。战役胜利后,解放军举行隆重的表彰大会,授予回民渡江突击队“伊斯兰英雄”的锦旗和“渡江先锋”的牌匾,并向个人发放了“渡江船工光荣证”。

75年岁月,让董玉发从16岁的少年郎成为一位耄耋翁,也让解放军战斗过的泥泞小道,成了一条条通向村民家门口的幸福大道。“75年来,最令我高兴的是渡江战役纪念馆的落成。”董玉发介绍,2014年8月,回民村文化陈列室更名为望江县渡江战役纪念馆,并进行了升级改造。如今,退休后的董玉发常年在纪念馆内担当义务讲解员,为往来游客讲述那段扣人心弦的红色记忆。“马志荣、丁宪良、丁宪友……”勇渡长江的船工兄弟们的名字,在董玉发一遍又一遍的讲述中深深刻在了每一个人的心中。

“中华民族是一个血脉相通的共同体,伟大复兴是我们共同的责任与使命。我们要珍惜今天的大好局面,更要以当年的渡江勇气和精神,把中华民族‘渡’到伟大复兴的彼岸去。”董玉发在纪念馆讲解时常这样说。(记者 管炜 通讯员 章含文)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