挖掘红色资源 活化思政课堂
来源: 中安在线 2025-06-30 21:39:11 责编: 吕中石

为有效实现思政教育的扎实落地,太湖县刘畈学区立足本地丰富红色资源,以“寻访红色足迹”为核心,创新构建“沉浸式+体验式+实践式”思政教育模式,将革命历史转化为育人鲜活教材,让红色基因浸润青少年成长沃土,切实达成价值引领、知行合一、情感共鸣的课程目标。

仪式浸润,以庄重仪式厚植家国情怀。清明时节,学区将烈士陵园作为“思政大课堂”,组织师生徒步开展祭扫活动。通过敬献花圈、默哀致敬、擦拭墓碑等庄重仪式,学生在肃穆氛围中感悟革命先烈的奉献精神。活动后,学生撰写《给烈士的一封信》,将内心感动升华为“传承红色基因”的行动宣言;教师团队精心设计“仪式+思政”融合课程,将革命精神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机融合,让爱国主义教育从认知走向情感认同,深化价值引领。

情景代入,以角色演绎激活历史记忆。教师团队挖掘本土红色故事,开发《一升米一斗情》《刘司令教做棉衣》等情景剧课程。学生化身“革命群众”“八路军战士”,通过模拟军民互助、自制军需品等场景,在“做中学”中深刻体悟革命年代“军民一家亲”的情谊,实现知行合一。活动后,学生成立“红色故事宣讲团”,将情景剧改编为广播剧、短视频,有效激发了同伴教育效应,实现“教育一个,带动一群,影响一片”的情感共鸣与行动自觉。

实地探访,以旧址研学锚定历史坐标。依托刘邓大军刘家畈会议旧址、陈锡联司令部等革命遗址,构建“旧址+课程”研学体系。学生手持任务卡,在旧址中寻找“历史密码”:通过复原会议场景理解战略决策,通过文物对比感受革命艰辛。学生自主培训的红领巾解说员团队,用童言童语讲述红色故事,让遗址成为“会说话的教科书”。活动后,学生绘制《刘畈红色地图》,标注遗址位置与历史事件,将实地考察的感性认识转化为可视化的学习成果,强化历史认知与空间定位能力,体现了知行合一。

文化寻根,以传统美德涵养时代新人。学区将红色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融合,开展“桐城文化研学行”。在孔城老街,学生通过“保甲制度”研学理解传统治理智慧;在六尺巷前演绎“礼让”情景剧;在桐乡书院诵读《朱子家训》。活动后,学生发起“校园礼让行动”,设计“六尺巷文明标语”,将传统文化转化为校园行为规范,在价值引领中涵养时代新人的道德情操,实现知行合一。

老兵对话,以口述历史传承革命精神。学区团委、少先队联合开展“寻访抗战老兵”行动,组织学生走进老兵家中,用“听、录、画、演”四步法记录历史:聆听战斗故事,录制口述史视频,绘制老兵肖像画,改编故事为课本剧。老兵现场演唱的《再回刘家畈》成为“最鲜活的思政教材”,学生自发学习传唱,将红色歌曲融入课间操、艺术节,面对面聆听英雄事迹,不仅传承了革命精神,更在互动中激发了强烈的家国情怀与敬仰之情,达成深刻的情感共鸣。

品牌铸魂,以红色基因赋能特色发展。通过“寻访红色足迹”系列活动,刘畈学区构建“一核三维”思政教育体系:以“红色基因传承”为核心,贯通“课堂渗透、活动浸润、实践深化”三维路径。活动覆盖师生800余人次,形成《刘畈红色故事集》、思政教育校本教研典型案例等成果。红色教育已从“特色活动”升级为区域“育人品牌”,为乡村振兴注入精神动力。

刘畈学区以红色资源为笔,实践教育为墨,绘就了新时代思政教育的生动画卷。从烈士陵园到革命旧址,从老兵家中到文化古街,青少年在行走中读懂历史,在体验中传承精神,让红色基因真正成为立德树人的源头活水。未来,学区将持续深化“红色+思政”融合创新,为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贡献教育智慧。(王茂虎 朱胜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