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卫林:筑梦蓝天的大国工匠
来源: 中安在线 2023-04-18 10:21:03 责编: 吕中石

陈卫林,男,1979年5月出生,中共党员,汉族,安徽芜湖人,现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五七二〇工厂首席技师。

多年来,刻苦钻研先进数控制造技术,锐意创新,攻坚克难,屡建奇功,先后解决数百项保障战斗力急需的高精尖零备件,他领衔的技能大师工作室于2016年12月被认定为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作为大国工匠的代表参加中央电视台十九大晚会《壮丽航程》录制和央视4套《谢谢了,我的家》栏目专访。2018年10月作为大国工匠和劳模代表身份参加中国工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先后荣获全国劳动模范、全国技术能手、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安徽省杰出工匠、空军装备部首届金牌蓝天工匠、安徽省技能大奖、安徽省五一劳动奖章、江淮工匠标兵、安徽好人、芜湖市道德模范等多项荣誉称号。

陈卫林同志是芜湖市首席技师。20多年来,他熟练掌握了普通车床、铣床、加工中心、数控磨床等多项操作技能,总结发明了多项先进的加工方法,在航空武器装备修理所需的零部件研制攻关中一马当先、勇攀高峰,面对许多精度高、加工难度大、形状复杂、任务急的零部件制造,陈卫林同志迎难而上,百折不挠,多次破解了技术、生产、工艺、质量难题,是企业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直至战斗力的最美奋斗者,其坚定的意志、优良的作风、过硬的本领和精湛的技艺让人折服。多年来,他始终秉承诚信、专注、严谨、求精、创新的“大国工匠精神”,恪守技能报国、精益求精的价值追求,以刻苦钻研,掌握最先进的加工技术为己任,练就一手高超技能,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创造了不平凡的佳绩,并通过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等多种方式产生了显著的示范带动作用,树立了榜样的力量。

苦练技术 攻坚克难

1997年,陈卫林以芜湖仪表技校毕业生中优异的成绩被工厂录用为车工时,就为自己定下了“勤学、勤问、勤练”的座右铭。他立志成为一名“学习型、技能型、创新型”的技术工人,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几乎把所有的业余时间都用在学理论、学技能上。利用业余时间先后在安徽省工程科技大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学习,先后在合肥工业大学、长沙航院等院校参加多项专业技术理论和实际操作培训与进修。多次代表工厂、芜湖市、安徽省参加技能大赛,先后获得空军航空修理系统第三届技能大赛数控车工组三等奖、安徽省“电力杯”车工组第3名,第一届马芜铜职工技能大赛车工组第1名,两次在芜湖市职工技能大赛中,获得车工、数控车床工第1名,被芜湖市授予技术状元称号。破格晋升为车工、数控车工双料技师,成为工厂第一人。

陈卫林同志苦练技术技能,在车工工种人员中脱颖而出,成为机械制造的领军者。在多项自制攻关和国产化器材自制攻关项目,加工要求高,加工难度大,且无技术资料和经验参考,陈卫林总能出色地完成自制加工。车间一台进口的车削设备,由于长时间工作,刀塔中心与主轴旋转中心发生位移,致使加工小零件无法加工。设备维修人员无从下手,车间领导调派陈卫林到现场检查,最终发现是刀塔内部定位销长时间工作,疲劳形成裂纹折断。这对车间生产影响很大。为解决生产燃眉之急,陈卫林主动承担任务,精心测绘,金相分析材料元素,攻坚克难,高质量加工出定位销,使洋设备恢复正常运转,为企业节约上万元维修费用。

航修报国 尽职尽责

陈卫林同志始终秉承“航修报国、忠诚奉献”的精神,践行“敬业爱岗、创新超越”的理念,全身投入到航空修理中,体现了一名基层技能骨干人才对岗位的热爱,对航修事业的忠诚。

陈卫林长期从事新型航空武器装备修理所需的关键、核心零部件制造工作。在许多精度要求高、加工难度大、形状复杂、任务紧急的零部件生产任务中,陈卫林均被指定为首席加工者。某新型航空武器装备以来,陈卫林先后独立或合作完成300多项零部件国产化自制攻关任务,直接经济效益达6000万元以上,为保障新装备战斗力持续保持做出了突出贡献。

某型新机在修理中,急需的特殊螺栓换新,此螺栓用于中央翼连接,工作要承受高强度冲击载荷,制造加工工艺特殊。国外的严加技术封锁,国内仅此一家,开出近2万元1件的天价,而每架新机的修理,需更换上百件。陈卫林在关键时刻受命试制攻关,一方面翻阅大量技术资料,仔细分析零件的结构及用途基础上,对螺栓的滚压强化关键点进行分析,针对加工关键点,他和他的团队设计、制造数显弹性滚压强化工装,经过上百次试验,反复论证滚压前后的尺寸变化量及滚压强化具体参数,最终确定了螺栓滚压强化前的尺寸及滚压强化具体参数,成功破解了滚压强化的技术难题。为这特殊的螺栓自制加工夯实了基础,仅此1项,每年为工厂节约修理成本千万元。

迎难而上 大胆创新

陈卫林善于钻研,练就一身绝招,擅长细长轴、深孔、各种螺纹加工技能,深孔加工等绝技在科研生产中起到关键作用。新装备修理急需某一活塞零部件,尺寸精度及表面粗糙度要求高,结构复杂,相互表面的位置精度要求也非常高。如运用传统加工方法,该零件的制造工艺复杂,需采用多工序反复加工。陈卫林果断提出采用特制膨胀心轴定位,将原本需要车、钳、铣等各工序优化,简化加工流程,运用周边行踪走刀方式,创新性地完成该零部件加工,缩短了研制生产周期7天。

某新装备修理所需更换新产品,孔深,壁薄,厚度加工难度大,该同志通过自制内槽刀杆及其配套的工装夹具,采用合理的切削参数及数控程序保证了尺寸精度;某新装备修理所需的喷嘴,采用常规加工方法尺寸无法控制,该同志通过设计专用夹具与量具,利用逆向原理,从反面加工,解决了刀具刚性差、难测量等问题。

陈卫林勤思考、善总结,将摸索的操作技巧、加工经验进行提炼总结,在《航空维修》等专业期刊上发表多篇技术论文,还有多项技术革新在工厂内刊发表,其“非标垫片加工法”被安徽省总工会授予职工先进工作法。某新装备修理所需的钛合金零件,偏心孔尺寸精度高且相互位置精度高,因材料特性问题,无法进行磨削加工,陈卫林研究采取数控车加工,分段切削,满足了表面精度和尺寸精度要求;新装备修理所需某铝合金壳体,型体大、壁薄、变形大,陈卫林研究探索变形规律,合理安排加工路线、切削参数,解决了变形尺寸控制难题;他还摸索总结了某新装备修理所需典型钛合金板件的加工方法和工艺路线,这些加工方法都被纳入工艺文件,在工厂得到广泛应用。

工作中他勇于创新,练就一身绝技,在高精度球面研磨、伺服阀耦合件配研、防变形控制等绝技在科研生产中起到关键作用。先后总结了“非标垫片加工法”、“旋风下料法”等成果,其中“非标垫片加工法”被省工会命名为职工先进操作法。先后主持或参与10多项技术科研攻关,其中《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加工工艺研究》、《异形支架的研制》、《精密耦合件工艺技术研究》等项目荣获工厂科技进步等级奖。申请国家发明专利12项,其中《一种壳体孔磨削定位装置》、《一种随动活塞拉、压偏转角度检查装置》、《一种铝封管下料装置》等获得授权。

精心带教 培养高徒

常言道:“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这些年来,他始终坚持不断学习,在自身发展的同时,他深感自己有责任、有义务当好领头羊,做好传、帮、带,为青工技能人员的成长成才助上一把力,为航空装备零备件自制能力的提升,培养了一批优秀的技能人才。在他的悉心指导和帮助下,多名青工掌握了高超的技能,成为生产技术骨干,多名员工在省、市、行业内职业技能比赛脱颖而出,其中张川、张卫获第六届中国数控技能大赛加工中心组二等奖,李家萌获十六届振兴杯全国青年技能大赛获银奖。多名徒弟获得安徽省“技术能手”、“芜湖市技术状元”等称号。

陈卫林是一线航修技能人才的优秀代表,他立足平凡岗位,胸怀航修报国之志,以高度的责任感和高超的技能为航空装备修理事业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正如《工匠精神》所说:“一旦你选择好职业,就必须全心投入工作中,热爱自己的工作,穷尽一生磨练技能,这就是成功的秘诀,也是让人敬重的关键。”陈卫林现在是这样做的,今后他还将一直这样做。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