泥塑定格动画诉说马灯故事,掐丝珐琅勾勒“渡江符号”,AI技术谱写“青春战歌”……6月16日上午,在安徽省合肥市肥东县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上演了一场沉浸式、互动性的美育实践活动。
这场“瑶岗薪火:光影声韵里的红色传承”美育实践活动,由肥东县《地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美育课程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和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联手推出,以“AI+非遗+红色资源”的创新融合,探索馆校协同育人的“肥东范式”。活动当天,来自多所学校的学生们仿佛穿越时空,回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革命岁月。
打破学科壁垒,历史场馆变身“活态课堂”
近年来,肥东县依托独有的“渡江精神”富矿,深化市级课题《地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美育课程创新实践研究》成果应用。课题组主持人吴孝文介绍,本次活动核心在于构建“场馆即课堂、资源活态化”新范式——将纪念馆转化为历史教室、非遗工坊、音乐广场与科技实验室,文物资料转化为学生可操作的脚本、乐谱、工艺图稿,让静态史料“动”起来,让革命精神“响”起来。
“历史不仅是课本事件,更是可听可感的鲜活存在。”在肥东县新安江路小学张冬梅老师指导的音乐课上,学生们先输入指令让AI生成旋律,再发挥自己的创意优化,创作属于新时代少年的“渡江之声”,这个过程既培养了他们的音乐素养,又激发了创新能力。
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馆长张卓娅感慨道:“沉浸式场域,让红色文化以可感、可触、可创的方式,直抵学生心灵,这是革命精神入脑入心的关键。”
科技赋能传承,非遗技艺焕发时代光彩
在“指尖丰碑”课程区域,学生们在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蔡迎菊老师的指导下,将非遗掐丝珐琅技艺与AI设计创新融合,以0.3毫米铜丝勾勒战船三角帆、浪涛漩涡,用蓝白彩砂点染出长江天堑的壮阔,创作出蕴含“渡江符号”的文创产品。课题组主持人黄烨强调:“传统非遗与AI设计的碰撞,让红色表达既有文化根脉,又有时代新意。”
“灯火印记”课程则充满了科技感。安徽师范大学附属肥东实验中学学生用泥塑捏制邓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纪念馆马灯文物,再通过定格动画技术让文物“开口说话”。“亲手塑造历史场景,仿佛穿越回76年前的指挥现场!”学生在定格动画拍摄中深有感触地说。
“红色”主题木雕作品展上,肥东县长临河学校教师周银章向学生介绍自己创作一件件木雕作品的背后故事,阐述它们所蕴含的深刻含义,并介绍这项非遗技艺的特点。
多学科融通,革命精神激荡青春共鸣
渡江战船雕塑前,肥东三中张娜老师带领学生高唱《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该校七年级学生孙馨悦在激昂合唱后深有感触:“‘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旋律在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响起时,先辈们勇往直前的精神真的‘活’了!”
此次课程通过音乐、美术、影视、思政、历史等多学科融合方式,注重学科融合与成果可视化,以动静结合的展示形式强化育人效果;同时结合传统非遗与人工智能技术,体现文化传承与时代创新的结合,全面增强学生文化自信,深化思政教育与传统文化育人功能。
据了解,《地域文化融入义务教育美育课程创新实践研究》课题组此前已开展了大量工作。他们深入梳理本地区的地域文化,构建了具有地域特色的美育课程框架,并在部分学校进行实践教学,形成了若干教育教学案例。此次活动是课题研究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也是对“场馆即课堂、资源活态化”新范式的一次探索。(昂卫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