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军女战士的感人故事
来源: 中国档案报 2023-03-22 14:59:32 责编: 费英凡

在中国人民志愿军的队伍里,有许多坚强的女战士。在参加抗美援朝之前,她们或许是父母的掌上明珠,或许是孩子依恋的慈母,或许是寒窗苦读的女学生,或许是织布纺线的农家女孩。但为了保家卫国,她们毅然放弃了安定的生活,勇敢地与男兵们一起,跨过鸭绿江,走向战场,经过烽火硝烟的生死历练,年轻的生命在战火中绽放出耀眼的光芒。她们的故事感人至深……

女医务工作者:“部队打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

电影《上甘岭》感动了无数观众,影片中的女卫生员王兰令人印象深刻,她就是朝鲜战场上无数志愿军女医务工作者的化身。当时,白衣天使们提出“部队打到哪里,我们跟到哪里”的口号,克服各种艰难险阻,在残酷的战斗环境中,以忘我的工作精神抢救、治疗和护理着每一位志愿军伤员。

在抗美援朝的某野战医院里,有这样一个模范护士连,女性占全连总人数的90%以上。她们在随部队进军的过程中,每人都要背着米袋、被包、铁镐和急救药品等40余斤的东西前行。到达驻地后,无论多累,她们也不肯休息,而是攀上山岭砍伐木料,修建病房,或者挖防空洞,妥善安置伤员。在半年多的时间内,全连73名女医护人员主动为受伤的官兵献血1.6万毫升,挽救了27名生命垂危的战士。许多人多次献血后仍坚持工作,伤员们亲切地称呼这个连队是“中华女儿连”。

中国人民志愿军女卫生员正在战地抢救伤员

虽说是医务工作者,但她们多数人的年龄并不大。18岁的青年护理员罗克贤,到朝鲜后第一次接受任务是在夜里。当晚,从前线运送下来的80名伤员躺满整个山洞,许多人着急要大小便,但山洞里连油灯也没有。于是,她点燃柴草来照明,并借着月光跑到山坡上找来敌人丢下的钢盔给伤员们做便盆,一趟一趟端送,之后,又为大家处理伤势,一直工作到天亮。第二天一早,罗克贤并没休息,而是跑到野外捡回许多罐头盒,大的做盆,小的做碗,有的还钉上一个木把制作成勺子,巧妙地解决了护理伤员所必需的生活用品短缺的问题。

到了冬天,罗克贤不但白天要冒着敌机轰炸、扫射的危险上山砍柴;夜里,她还要忍受着疲劳和寒冷为伤员们烧炕、温水洗脚。当有的伤员身上生了虱子时,罗克贤就把他们换下来的衬衣一件一件用开水烫,烫过之后再拿到冰凉刺骨的河里去洗,经常是衣服还没洗完,头发上已挂满一层冰霜。有一次,病房被炸起火,烟火封住了门口,敌机还在低空盘旋扫射,罗克贤立刻脱掉棉袄,把头一蒙冲进病房,从浓烟烈火中抢救出11名伤员,她把大家一个一个背到安全的地方,再给他们换药、包扎伤口。伤员们都被她这种舍生忘死的精神所感动,亲切地称呼罗克贤是“我们的亲姊妹”。

当时,战地医院的病房很分散,伤员常常是住在几个山沟里或不同的山上,因此,女医务工作者就不得不经常忍着饥寒开展工作,特别是在人手紧张的情况下。当时,有一名女看护员名叫高冠英,曾三天三夜不休息,满山奔跑着去给伤员们打针、换药,每天还要给大家做四五次流食饭,而她忙得一天仅吃一顿饭。此外,还有女护士赵桂珍、赵月琴等人,不但每天要给伤员们喂饭、打针、晒太阳,还要挤出时间来给大家洗衣服、被褥等,令战士们十分感动。

女医务工作者的坚强有时候完全超乎人们的想象。在一个寒冷的夜晚,护士王敏、刘相云为了把36名伤员转移到安全地带,她们卷起裤管,背着伤员涉过一条冰冷刺骨的河流。当时,寒冷的河水溅到身上就会立刻结成冰片,她们的双腿甚至被冻得失去了知觉,但仍坚持着往返了36趟,最终把伤员全部转送到了指定的安全地方。而王敏、刘相云却因长时间蹚冰河患上了妇科病。

在前线,女医务工作者们护理伤员,真的做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14岁参军的王清珍是志愿军队伍中的一名卫生员,她曾和其他卫生员一起整理过英雄黄继光的遗体。当她看到英雄全身上下全是弹孔,胸前一大片皮肤被火烧得已碳化时,她的心灵受到了极大震撼。

英雄的精神激励着王清珍。后来,她主动提出离开司令部医务室,要求到前线战地医务室去抢救伤员。因前线医疗用品短缺,王清珍开动脑筋,临时制作了备用医疗用品。为了解决绷带稀缺的问题,她用敌人的降落伞来制作绷带,甚至克服恐惧,在敌人尸体上搜寻掉落的急救包。一天,王清珍接手了一位严重烧伤的战士,其面目肿胀得难以辨认,已经多日不吃不喝,生命危在旦夕。王清珍先把米饭放嘴里嚼烂,再一点点喂给伤员。伤员因伤口疼痛,排尿困难,插入导尿管后依然排不出尿,她就用嘴通过导尿管将尿液一点点吸出来,在场的所有人都为之动容,对她肃然起敬。

女文工团员:说快板、唱歌曲,给战士们加油鼓劲儿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女主人公王芳,美丽大方,能歌善舞,给广大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其实,王芳的人物原型就是志愿军女文工团员这个优秀群体。在朝鲜战场上,文工团的主要任务是做战时宣传、鼓舞士气,而完成这项繁重的战地演出任务,文工团的女团员们经常要通过敌人的炮火封锁线,到离火线很近的地方去演出。因前线部队住得分散,她们经常一天要走几十里路到不同的连队去,有时甚至还要为个别战士单独表演节目。

有一次,两位女文工团员到达距火线只有两公里的前沿阵地给战士们表演节目,因四周找不到隐蔽的地方,敌机在上空不时飞过,战士们就手举树枝为她们作伪装。即便环境如此危险,女文工团员依然沉着、认真地表演,为部队带去快乐,鼓舞大家英勇战斗。战士们说:“女同志们冒着这么大的危险来为我们演出,我们一定把仗打好!”

电影《英雄儿女》中的王芳不仅会表演,还会创作节目,比如她冒着敌人的炮火到前线为大家表演《歌唱炊事员》的桥段,就是根据真人真事改编的,这也是志愿军文工团员们必备的一专多能本领的真实呈现。大鼓说唱在当时是最常见的表演形式,其特点是道具简单,转移方便,在哪里都能演唱,而且还可以将前线涌现出的英雄事迹及时编排进节目里,鼓舞战士们的斗志,受到大家的欢迎。除了演出之外,女文工团员们还要随时参与护理伤员、为战士洗补衣服、帮厨做饭等各种工作。

文工团员解秀梅是抗美援朝战场上唯一荣立一等功的女战士,她的经历颇为传奇。解秀梅出生于河北省高阳县一户贫困农民家庭,从小聪明伶俐,9岁时就是当地抗日游击队的一名小小通讯员。1948年,她的家乡迎来解放,多才多艺的解秀梅积极报名参军,入伍后被分配到文工队工作,不久便随部队来到抗美援朝战场。有一次,解秀梅随部队连续行军18天。行军途中,她不仅要和男兵们一样负重五六十斤,还主动帮助体弱的战友背行李。一路上,解秀梅利用一切有利时机开展文艺宣传工作,跑前跑后,说快板、唱歌曲,给战士们加油鼓劲儿,为大家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力量。

中国人民志愿军女文工团员解秀梅

战斗打响后,解秀梅又马上到野战医院帮忙护理伤员。有一次,她刚从山上砍柴回来,正准备为伤员们烧炕,9架敌机忽然飞来,敌人投掷的汽油弹很快就把病房烧着了。解秀梅立刻丢下柴火,迅速钻进病房,背起一个重伤员就向外跑,那位伤员说:“你放下我,赶快躲开,别为我一个受伤的人让你再受伤。”解秀梅却说:“有我就有你!你在战场受伤,我决不能让你在这里再负第二次伤。”她们刚跑出来不远,敌机又俯冲下来,解秀梅迅速把伤员放在地上,用自己的身体掩护在伤员身上。就在此时,一颗炸弹落在两人旁边,掀起的土石瞬间将她们埋住。待敌机过去后,解秀梅站起来抖落身上的土石时才发现,伤员安全无事,她的胳膊却流了很多血。

女话务员:抗美援朝“姐妹花” 巧用“接力”传情报

部队中的话务员一般都由女兵担任,比如在抗美援朝题材电影《金刚川》中,唯一的女性角色就是女话务员辛芹。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女话务员乔佩兰和丁淑芬曾被誉为哈尔滨铁路电务段一对“姐妹花”。1950年冬,她们相约一起报名参军,奔赴抗美援朝战场。她们知道,自己的任务就是保证电话畅通,做到及时上传下达,而电话机就是作战武器。

中国人民志愿军女话务员在紧张工作的场景

到朝鲜后,经乔佩兰再三请求,她被派到最前沿的电话所担任电话班班长。一天,敌机又到我军阵地轰炸,将一枚炸弹投在电话班山洞附近,顷刻间,山洞内浓烟滚滚,乔佩兰被呛得睁不开眼睛,但她还是想办法接通了电话,将情况及时报告给上级,避免了数列待发列车被敌机轰炸的险情。

在前线,敌机的轰炸愈猖狂,电话的联络就愈加重要。在一次激战中,志愿军总部首长与前线紧急通话时线路突然被炸断,命令无法传达,情况十万火急。乔佩兰急中生智,想出了“接力”的办法,她把一方要说的话完整记下来,再通过相邻的站点一站接一站地传呼过去,最终将首长的命令准确地传达到了前线,为取得战役胜利赢得了宝贵时间。任务完成后,乔佩兰的嗓子早已喊哑。

丁淑芬到朝鲜后,被分配到某火车站电话所,成为志愿军铁道战线上的一名女话务员。一天,通信线路突然被敌机炸断,车站内一列亟待开往前线的弹药列车瞬间失去了指挥。丁淑芬忽然想到乔佩兰曾经跟她讲过“接力”传递的方法,于是,她急忙接通了相邻车站的闭环电话,用“接力”的方式将消息传出,不到3分钟,这列火车便顺利地开往前线。

还有一次,敌机对车站进行轰炸,一个洞口被敌机的炸弹震塌,浓烟弥漫了整个山洞,灯也被震灭。当时在山洞里值班的丁淑芬瞬间感觉到头晕目眩,耳朵嗡嗡作响,但她马上振作起来,迅速在黑暗中摸索着接好电线,抓起掉在地上的话筒,启动振铃,向上级报告了车站被敌机毁坏的情况,话刚说完,电话线再次被炸断。幸好她报告及时,抢修队伍很快赶到,迅速恢复了通车,避免了更大损失。

由于工作出色,乔佩兰、丁淑芬均立大功、二等功、三等功各一次,荣幸地被选为志愿军归国代表团成员之一。

女报务员:英勇无畏护密码 誓与电台共存亡

在战场上,报务人员掌握的机密最多。因此,她们不仅要熟知密码,关键时刻还要做好随时为国捐躯的准备。

女报务员黄远旨,1949年参军,后从湖南军区参谋业务学校毕业,被分配到某军司令部电台大队电台连工作,1952年随部队入朝。换上中国人民志愿军的军装后,报务员们每个人都在自己衣服的一角钉上了生死符号,这就意味着,她们已经做好了准备,为抗美援朝取得胜利,随时牺牲自己的生命。

到朝鲜后,女报务员们被分配到各个电台工作,任务繁重而紧张。行军时,一般由身强力壮的男摇机员背着沉重的收发报机和手摇马达,女报务员则背着装有电台密码的皮包,夹在队伍中间,被重点保护。

有一次,报务员们进入前线时要通过一片开阔地,通信车正准备利用敌人炮击的空隙快速冲过去。突然,一群敌机投下了数十颗照明弹,将整个开阔地照得如同白昼。敌机正在俯冲,通信车只好立刻停下不动。大家根本来不及躲避,只能就地趴下,降低目标。黄远旨将装有电台密码的皮包紧紧抱在胸前护住,趴在地上一动不动。通信员和摇机员见状,都不约而同地用身体掩护住她,大家都是在用生命保护电台密码。

1953年,在金城反击战中,硝烟弥漫,地动山摇,女报务员们沉着冷静地工作着,努力地捕捉追踪着电台讯号,艰难地将上级一道道战斗命令接收下来,再发出去。她们每个人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誓与电台共存亡。当时,排以上的报务员每人都随身配有一把手枪和三发子弹,如遇不测,一颗对准敌人,一颗销毁电台,最后一颗留给自己。

阵地不断向前推进,电台也要跟随不断前移,女报务员们必须一刻不停地跟随部队,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一天夜里,部队到达位于山顶的目的地,大家就地取材,住在朝鲜老乡早先挖好的一个小小的矿洞中,三四个人挤在一起腰都直不起来。女报务员们就在这流着水的石岩下铺块雨布,把皮包搁在腿上开始工作,即使身上被淋得湿透,也要用各种方法保护电台密码。大家还用拣来的树枝铺在地上,工作累了就躺下睡一会儿,根本顾不得潮湿和树枝硌人。前沿阵地共激战了三天三夜,女报务员们就坚持了三天三夜,从未摘下耳机。

16岁的周绮霞赴朝后,被分到兵团机要组工作。由于她很用功,很快便背会了大量的密电码,工作效率和质量都受到上级表扬。一天,她正在接收上级密电,忽然传来敌机的轰鸣,紧接着便是炸弹的爆炸声。周绮霞赶紧关好电报机,将接收到的文本藏在皮包里,抱着皮包就往外跑。这时,一枚炸弹在附近爆炸,震得她一个趔趄撞在土墙上,鲜血顿时从脸上流了下来,她也顾不得擦,迅速跑出洞外。瞬间,只听身后一声巨响,工作的山洞被一枚炸弹炸塌,周绮霞可谓死里逃生。

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中,女报务员们克服各种困难,圆满地完成了上报下达的任务,保障了战役的指挥畅通,使得我军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作为女性,她们对战争的残酷感受更加强烈。一位女报务员曾说,在她所翻译的电报中,经常会出现“全连战友与阵地共存亡”的字句,每次看到这样的电文,她都会被战士们舍生忘死的精神感动得流泪。

在抗美援朝的战场上,勇敢无畏的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们为了保家卫国,履行国际主义义务,不惜战死在异国他乡。而志愿军女战士们又何尝不是?她们的行动就是最好的回答:简单而平凡,高尚且伟大。

文中所示照片档案由作者提供

作者:刘守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