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最早儿童救国团创建地——播撒抗日救国革命火种
来源: 合肥晚报 2023-07-18 16:25:41 责编: 吕中石

在风景优美的巢湖中庙,有一个叫昭忠祠的市级“文保单位”,这里曾是巢县中庙小学旧址。在这里建立的安徽最早儿童救国团,成为安徽省开展抗日救国宣传活动的早期力量。

安徽最早儿童救国团创建地巢县中庙小学旧址

中共皖西北特委在巢县

1935年2月中共皖西北特委成立后,特别是皖西北独立游击师建立后,坚持革命斗争,打击国民党反动势力,取得了一系列战果。这引起国民党反动派的恐慌。1935年10月,国民党增调军队入皖,对皖西北苏区及外围地区进行反复“清剿”,皖西北特委和独立游击师因此屡遭挫折。

鉴于日益险恶的局势,1935年12月,皖西北特委召开扩大会议,作出避开强敌、保存革命力量、分散隐蔽活动的决定,将特委机关秘密迁移到巢县普仁教会医院,由特委组织部长、游击师政委张如屏和特委委员陈郁发负责特委机关联络工作。特委的其他成员也各自寻找适合本人身份的职业作掩护,秘密开展革命活动。其中,特委书记刘敏,特委委员、青年部部长杨银声等人通过陶行知教育救国会的关系,到巢县黄麓师范任教,特委成员顾鸿带领游击武装,在巢南、庐北一带活动,发展党员,建立秘密交通联络点。

皖西北特委迁到巢县后,进行了一系列的革命活动。据党史记载,1936年春、夏季节,为了度过饥荒,特委先后两次组织巢南民众共600多人进行了扒粮斗争。同年10月,特委军事部长孙仲德、军事干部顾鸿,带领15名游击队员化装成学生,在巢县、无为、庐江接壤的六凤山,利用农村唱大戏的机会,向各阶级、阶层群众散发抗日传单,进行抗日救国演讲,号召各界人士和民众团结起来,为粉碎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为中华民族的自由、独立和解放而斗争。在孙仲德等人的激情感染带动下,在场的群众高呼“打倒日本帝国主义”“不当亡国奴”等口号,当即就有四五百农民、青年学生要求参加共产党领导的游击队。皖西北特委的抗日宣传活动,既激发了巢、无、庐三县边界人民抗日救亡的热情,又扩大了党在该地区的影响。

据党史记载,皖西北特委虽然只在巢县活动了一年多的时间,但是没有遭受任何重大损失,同时还积极指导巢县党组织秘密发展、壮大,进一步激发了巢湖人民的抗战热情和敢于对敌斗争的勇气和信心。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建立了安徽最早的儿童救国团。

杨银声

安徽最早儿童救国团的建立

说到安徽最早儿童救国团的建立,还要从杨银声来到巢县中庙小学任教说起。

1936年下半年,在黄麓师范进行革命活动的杨银声,经刘敏的安排转到中庙小学当教员。早期的中庙小学设在现在的巢湖市姥山岛景区的昭忠祠里,而昭忠祠其实就是建于清末的淮军总祠堂。在中庙小学里,杨银声以教书为掩护,积极开展革命活动。其时抗日战争即将全面爆发,杨银声根据学校里小学生多的特点,组建了党的外围组织——儿童救国团。而据相关党史记载,这是安徽省建立的最早儿童救国团。

当时儿童救国团的主要成员,是由四、五、六等三个年级的部分学生组成,刚开始时约50人,分为识字、唱歌、宣传等小组。他们利用星期天、节假日等时机,组织学生深入周边农村,教农民认字和唱抗日救亡歌曲,为农民读报和演戏,向农民讲解当时的形势等。同时,他们还为共产党散传单、贴标语及送情报等。

据相关史料记载,当时的儿童救国团成员是经过一定训练的。比如,散发传单有的在人群集中的地方公开散发;有的把传单折叠起来,夜间塞进各家各户的门缝里或者放进学生的课本里;有的用投掷的方法,把传单裹上石子、砖块投进县政府等院落里。写标语时将粉笔泡在各种颜色的墨水里,不等全干就拿出来写,这样一则写时没有声音,二则色彩鲜艳而且不易涂掉。贴标语时,一人刷浆糊、一人贴标语、一人放哨,分工合作细致,有人来了他们就假装打闹玩耍……而这些标语的内容主要是“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反对内战”“拥护中国共产党”“拥护红军的抗日主张”等。

在党组织秘密领导下,儿童救国团还利用一些重大的节日,搞了几次大规模的抗日宣传活动,并利用集会,和少数反对抗日、鼓吹“抗日亡国论”等错误消极思想的教师进行公开辩论。儿童救国团以具体事实批驳亡国谬论。通过大辩论,也使学生们的抗日热情更加高涨。儿童救国团开展的这些抗日救国宣传活动,激起了广大群众、知识分子和其他学生的爱国热情,深受群众的欢迎。儿童救国团的活动也在各地播下了爱国和进步的思想火种,因此其成员迅速发展到100多人,并在周围其他小学建立了分团。

而就在当时,黟县农民起义领导人舒政海也由元山学校(今巢湖市夏阁镇境内)来到黄麓师范任教。自此,中庙、黄麓师范等地的抗日救亡运动在杨银声、舒政海等人的领导下开展起来。

皖西北特委在巢县旧址——普仁教会医院(资料图片)

奔赴延安参加革命

作为皖西北特委在巢县的主要革命活动之一,安徽最早儿童救国团的建立,使得抗日宣传活动在巢县地区迅速开展起来。

根据革命斗争形势的发展,当时的皖西北特委也在积极寻找党中央。据党史记载,1937年春,孙仲德几经周折到达延安。中共中央组织部听取孙仲德的汇报后,决定皖西北特委和独立游击师骨干力量尽快赴延安学习。随后,中央派宋天觉来巢县领导皖西北特委工作。遵照中央的指示精神,原皖西北特委领导成员和骨干力量先后分两批奔赴延安学习,其中第一批是在1937年6月,刘敏、孙仲德、杨银声、奚业胜、顾鸿等人经芜湖、南京,沿津浦、陇海铁路线到达延安。8月,张如屏将特委工作移交完毕后,留下冯世鲁、张世祥等人坚持原地斗争,带着陈郁发等第二批同志奔赴延安。至此,中共皖西北特委圆满胜利地完成了在巢县的光荣使命。

而就在杨银声离开巢县到延安学习后的1937年秋,中庙有十几位进步青年先后几批奔赴延安,参加革命,其中就包括儿童救国团部分成员。

随着岁月的变迁,安徽最早儿童救国团建立地——设在昭忠祠里的中庙小学也发生了变化。据史料记载,中庙小学一直是初小、完小,到20世纪50年代中期,昭忠祠被用作乡政府办公场所,中庙小学的学生被迁到另外的学校就读。如今,修缮过的昭忠祠已被列为合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成为巢湖姥山岛景区一个重要的历史文化景点,向人们诉说着它为中国革命所作出的贡献。(翟邦军 程堂义 鲍雷)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