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红军长征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
来源: 党史文苑 2023-09-30 10:14:21 责编: 吕中石

1934年10月10日,中央红军开始长征。10月21日,红军主力部队突破国民党设置在安远、信丰一带的第一道封锁线。此后,中央红军继续西进,于同年11月初突破国民党设置在湖南省汝城县至广东省仁化城口镇的第二道封锁线。

中央红军突破第二道封锁线后,蒋介石再也坐不住了,在判断红军“继续向宜章方向逃窜”后,1934年11月6日电令刘建绪、李觉驻守郴州城,王东原部盘踞城北的栖风渡,保安第8区司令欧冠部驻防良田;李汉魂等部从仁化赶到坪石,在郴县至广东乐昌、坪石之间设置了第三道封锁线。

取道城口热水

签发《出路在哪里?》

1934年11月5日,红军大部转向城口、九峰。中央红军左纵队红一军团二师、红九军团,由城口、恩村、岭头方向前进。军团司令部由城口至仁化县新田,敌衡阳空军飞城口侦炸红军,城口十余家商店被烧。1师3团8时出发,行100里到大王山脚下石洞宿营。2师经坭洞到白沙塘,经鹿洞、老虎洞到石洞宿营。红九军团在东岭地域,19时赶到金岭。中纵队红一军团一师、军委二纵队在热水镇鱼王村,红军总部机关行军到城溪,中央纵队由关田经铜坑、左溪到达文英圩。红五军团一部由新桥、界头、九峰山向九峰圩方向前进;另一部进到塘口、八担丘地域,13师由关田、铜坑、左溪到文英,天亮后遭敌侦炸,后敌机又在文英附近掷弹十余枚,致37团3人受伤;第34师进到乐洞地域,沿途烧毁敌碉堡十余座。在乐洞,当地村民何远顺等积极帮助红军筹备给养,把自家食物拿出供红军食用,将稻谷主动借给部队,何忠乎把自己的上等杉木寿材捐献出来安葬红军连长,红军战士赠剑留念。右纵队红三、八军团由汝城至大坪间通过,向百丈岭、文明司方向前进,在西乡五里墩焚毁碉堡一座。6师暂留于汝城北佯攻,钳制敌人外,一部守羊山港、连珠岩一带工事,一部围攻汝城及大平碉堡。红八军团接替三军团围攻汝城任务,一部由聂都经竹洞进入长江高洞地域。第21师围攻濠头圩碉堡一昼夜后,沿连珠岩、士头渡向南前进。

敌独立警卫旅第一团莫福如部固守长江墟,敌军每日二三架飞机掷弹骚扰。11月6日,红军继续大转移,一部由泰来圩、五里墩、文明司向宜章前进,一部经热水八丘田、城口向九峰西进。红一军团由三载岐至麻坑,当日15时林彪用敌电话与敌民团团长通话,得知乐昌被粤军邓光部占领,派一军团二师四团奔九峰山,一部攻九峰山南侧的茶岭。第十五师少共国际师(四十三团)到城口接替红二师向仁化警戒。红九军团最后进入长江地域,从城口开往麻坑。中央纵队及后卫红五军团由文英经塘口过湖南热水圩到达鱼王,军委二纵队到达八丘田,军委一纵队、红军总部机关到达厚溪。

毛泽东提议:“红军不要向文明司前进,不要在坪石过粤汉铁路,不要取宜章、临武,而应该向北越诸广山,沿耒水北上,在水口山一带休整,仍到永丰、蓝田、宝庆等地摆开战场,消灭‘围剿’之敌。”毛泽东的这一正确建议并没有被中央采纳,为此中央红军付出了惨重的代价。红五军团在延寿、岭秀等地阻击粤敌李汉魂、余汉谋等部和湘敌62师一部、胡凤璋匪部。第13师当晚派三十七团执行掩护军委二纵队任务,当晚召集师一级及特派员等同志专门讨论反逃亡、反对反革命斗争等问题,整饬司令部工作。红三军团向文明司前进,14时,一部千余人占领汝城南端之杨家山,在飞机助战下,敌367团营长李竹林率部前来攻打。战后,红军进行了转移。红八军团围攻汝城。黄昏时,红军全部撤离了碉堡线附近。六十二师师部直属等开驻桂东城,令184、186旅守碉部队于10日集结汝城追剿。汝城至宜章邮路阻断,至16日仅能到文明司过去15里。

11月7日,朱德致电彭德怀、杨尚昆等决定中央红军于宜章以北良田及宜章东南坪石间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以红三军团为右翼队,从宜章以北通过,军委两个纵队和红五、红八军团随后跟进;红一军团为左翼队,从宜章以南通过,红九军团随后跟进。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毛泽东与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朱德联合签发《出路在哪里?》传单。军委要求11月8日晨,八军团留东山桥地域,向汝城警戒,三军团四师通过东山桥;九军团到麻坑地域;第一纵队进大山地域,第二纵队、十三师一个团进入三都、木江地域,向大坪、汝城警戒;五军团到鹿洞、厚溪地域,向汝城、大坪、城口、仁化警戒。

红一军团经瑶山到西坑,1师3团午后4时出发,冒雨行军120里,爬大王山到九峰圩宿营。在九峰圩,军团令红三团为先锋,11日前抢占白石渡,1师1团攻占上渡,2师5团转回大王山、甘家桥到元洞。拂晓前,城口街中区着火,红九军团三师组织扑救,抓获3名纵火敌人。九军团由城口开往麻坑,18时赶到壬田。军委二纵队在新溪、厚溪之间,军委一纵队、红军总部由厚溪经老虎洞、大元、小元,于次日7时到大山,教导师的3个团编在中央第二纵队,由井坡、九峰山到大王山,从九峰山的虎背山陡坡山梁通过,经请示军委销毁无法通过的100多件大件后爬过了大王山。红五军团十三师由鱼旺经高桥、轮子坳到八坵田至三江口。红三军团占领文明司。红八军团到东山桥,在百丈岭、九节一带控制资汝之敌。

11月8日,进入湘南敌机过多,白天很难行军。红一军团一部冒雨攻打茶寮、九峰,主力驻扎在上西坑,1师驻浆源,2团驻大元洞,3团行军经马古到文明圩宿营,2师向三界圩前进,到上庄宿营,15师到延寿圩过河宿营。红九军团进至麻坑地域。军委二纵队在大山、都木江地域,军委一纵队由大山经延寿圩。红五军团在新溪、厚溪之间,13师由下麻坑、新桥、高排、新村到达鲁塘。红三军团进至里田的界牌岭,红八军团在东山桥警戒汝城。敌62师陶广率184、186旅及直属由驻地向汝城集结,补充5团留守桂汝碉堡线。

“半条被子”故事

青年踊跃当红军

11月9日,各军团陆续经文明、盈洞向宜章、郴州方向抵近,抵上章的红一、五、九军团各一部前往宜章里田。红一军团攻茶寮、九峰不克,主力由大小王山、砖头坳转向九峰东北到桃竹坑宿营。清晨,15师43团与敌人接触,44团、45团、1师4团及红九军团相继投入战斗,持续到黄昏。15师各团紧急撤退,许多伤员来不及抬走,敌人已占领延寿圩。15师从盈洞以南的茶头、土坳、犁头山收容整顿部队、转移伤员。2师5团到里田吴竹坪、香花楼一线宿营。周恩来、刘伯承指示红一师三团抢占白石渡,三团8时出发行军90余里到芳坑村宿营,军团部经庄元,爬大王山到下王山宿营。红九军团转向石洞在延寿圩激战3个小时,两度争夺延寿圩西北的仙人崖。朱德任命罗迈为文明司卫戍司令,负责维护地方秩序,中央纵队、军委纵队、红军总部机关均驻扎在文明司,分别在老田村、秀水、韩田、沙洲、新东、文市等地宿营并作短暂休整。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革命战士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红五军团在大山、都木江地域,13师经井坪圩、王木浪至延寿圩。红三军团在赤石集结部队,红五师第四团攻占章桥市。红八军团开往文明司。粤军与红军在延寿圩、靶子场、珊瑚岗附近激战两日,发现红军第一、三、五、九等军团番号,蒋介石认为延寿战役是弄清红军情况最有意义的一仗,此前空军难以侦察红军真实具体的情况。是日,六十二师由桂东、汝城向文明司出动。

11月10日拂晓前,红一军团二师及红九军团撤退,敌人来袭,4团一个营掩护师主力从土坳山上突围。红一师一部赶来掩护,此时山场下红军以4一6路纵队冒雨前进,深夜至文明司宿营。红一军团在官家桥、彭古岭、塘村破敌5个碉堡。军团部至盈洞,1师3团到罗家渡宿营。敌人飞机每天都有八九十架次。9连在梅花圩打地主,2团在塘村宿营,做后卫警戒。红九军团在延寿圩地域,军团司令部参谋处测绘队的前哨到达文明司。在文明司召开群众大会,没收土豪劣绅财物,延寿、岭秀等地150余名青年农民参加红军,上百农民为红军当挑夫。红军过盈洞时,有15个伤员不能跟着部队走,就隐蔽在农民邹思武家里休养,邹思武把自家僅有的一点大米搭配杂粮、蔬菜招待伤员,伤员的伤稍好后,又护送他们到宜章赶上队伍。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决定把重伤病员和走不动的工作人员留给当地游击区安置,在湘南由总卫生部政治部主任刘石、刘霞带领七八百名重伤病员留在游击队。

红五军团在大山、都木江地域休息,13师经三店江、七里深坑、八里坳到小浦。红三军团第五师沿郴宜边境前进,敌驻郴县良田的欧冠保安部队不战而逃,第5师攻占了良田、黄泥坳,迫近郴县,切断了郴宜大道。军团部进至郴县坳上乡伍家桥时,击溃湘敌王东原部。第6师以第16团为先锋,团长李寿轩、政治委员刘随春率部冒着大雨向宜章城前进,在白石渡击溃了200多人的民团拦阻,红军乘胜追至宜章城下,敌人紧闭城门,不敢出战。红军为了减少攻坚损失,从东门至南门将宜章城围困起来,等待炮兵协同攻城。此时,群众纷纷前来欢迎红军,300多名筑路工人自动组织起来,帮助红军挖坑道、扎梯子,准备第二天攻城,敌人见状半夜弃城逃跑。红军在宜章白石渡做民运工作,有160多名铁路工人和120多名农民参军,湘南特委书记王涛经组织批准,也加入了红军长征的队伍。

占领宜章城

突破国民党军第三道封锁线

11月11日,红一军团冒雨行进至四十八崎、三界圩宿营,1师3团行110里在田头过武水河,周恩来指挥攻占白石渡,之后在白石渡休整至14日晚离开。红九军团增援延寿圩。敌62师在汝城集结完毕,留一部指挥汝城民团修整被毁碉堡,“清剿”红军散兵,其余奉命追击红军,由汝城开向蟠溪铺,在延寿、九峰地区遭遇红一军团、九军团,双方在延寿圩、靶子场、珊瑚岗地区激战一昼夜,伤亡千余。军委纵队、红军总部机关、中央纵队均设在赤石司。红五军团第十三师经勾刀坳到东山桥,在勾刀坳阻追敌陶广率第62师。第34师师长陈树湘、政治委员程翠林在延寿官亨厚昌设立作战指挥所,并抢占延寿附近的青石寨制高点,战斗白热化。红三军团第六师师长曹德清、政治委员徐策率第16、17团,在宜章县分水坳击溃敌民团100余人,摧毁敌碉堡,逼近宜章县城。宜章县义勇总队程绍川负隅顽抗,红军以2发迫击炮弹,催毁敌北门后山的中心碉堡,随即奋勇冲入城内,占领宜章城。红军进城后,成立了宜章县苏维埃政府,建立了工人赤卫队,在宜章纱厂工人中发展党员,建立党小组,释放了被国民党关押的革命者和无辜群众,没收了豪绅地主的财物,在3000多人的群众大会上,把财物分发给了劳苦群众,群众纷纷要求参加红军,仅红三军团就吸收了四五百人入伍。

红三军团在率先突破敌人第二道封锁线后,又为突破敌人第三道封锁线立了首功。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向各军团发出通令,表扬红三军团,指出:军委赞扬三军团首长彭、杨同志及三军团全体指战员在突破宜郴两封锁线时之英勇与模范的战斗动作,并要求三军团发扬连续作战精神,保证野战军全部通过封锁线。

红三军团按照中革军委要求在良田、两湾洞、宜章地域,掩护其他部队西进,红五师师长李天佑、政治委员钟赤兵率部在万会桥、良田、两路司地域,向郴县加强侦察警戒,掩护中央红军右侧安全,等待红一军团主力;红6师在宜章、罗家观地域,等待红一军团第十五师到来。红八军团到文明司。

11月12日,红一军团经塘村到坪田;红九军团与第15师脱离延寿圩敌人,向文明司前进。军委二纵队进至两路司附近,野战军司令部到达樟桥。红五军团第十三师仍在弯刀坳拦阻追敌,拂晓即以团长马良骏,政治委员谢有勋率39团全部占领阵地,侦察连在七里坑向三店圩游击侦察。晨6时敌人即与我侦察连接触,至13时始逼近钩刀坳主阵地,激战4小时,结果因我军被敌袭击,退至二线高地与敌对抗。是役我军伤亡近百人,损失枪支50余支。第34师继续在延寿简水、东寿、官亨、下杨带阻敌。

红八军团向两路司前进,第21师、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在岭秀八里坳、钩刀坳、东山桥一带组成第一道阻击线,与国民党湘军陶广部两个旅激战,阻止其尾追红军,掩护行动迟缓的辎重运输大队过境。

11月13日,红一军团第二师到香花树下,主力进至宜章以东之白石渡地域,突破第三道封锁线。红九军团到赤石司。军委二纵队到达廖家湾,野战军司令部到达黄茅。红五军团第十三师1500余人在水阳山、东山、百丈岭构筑第二道阻击线,湘军第62师尾追红军至该地,向13师发起猛烈进攻,激战到傍晚,13师阻敌任务完成,主动撤离阵地,经文明向宜章赶追大部队。第34师由于掩护笨重的机器、枪械及各种物资通过山区羊肠小道行动迟缓,未能迅速摆脱国民党军围追,仍在延寿的简家桥、东寿、官坑、下杨一带一边阻击国民党军,一边西进。红三军团第六师在宜章城内,主力向郴州迫进。红八军团进驻文明司,红八军团第二十一师、红九军团第二十二师在岭秀完成阻击任务后,分别经盈洞、文明陆续开拔宜章。

11月14日,敌第15师由郴县南进,第8纵队随后跟进,第62师经文明司向良田前进。红三军团为保证两条西进道路安全,掩护兄弟部队通过第三道封锁线,派出得力掩护队抗击郴县南进及东面文明司之敌。红军继续西进占领宜章城和白石渡,迅速越过粤汉铁路。红一军团第一师宿营白石渡,在铁路工人和农民中发展了42名党员,建立3个秘密党支部,组建60多人的红色游击队和100人的武装赤卫队,成立3个区苏维埃政府。第2师到小溪,15师到宜章,红九军团到宜章城。野战军司令部进至安源,五军团进至赤石司以西。红三军团第六师由宜章西进至张公潭廖家洞地域,红八军团主力进至天南溪,23师到达宝和圩。

11月15日,红一军团主力经宜章移梅田,向临武前进,第2师到大坪圩。红三军团主力西移,进至清河圩宝和圩地域,第6师向嘉禾城前进。红军占领了临武等县,渡过了潇水,粉碎湘粤军阀部队和地方保安部队、挨户团的围追堵截。在湖南的第三道防线经过血战后陷入红军之手。中央红军全部通过敌人第三道封锁线。

“一部红军长征史,就是一部反映军民鱼水情深的历史”。中央红军于1934年10月5日至11月15日经过汝城、郴县、宜章等县,红军严守纪律,秋毫无犯,以实际行动影响群众,得到湘南特委及其所属汝城、郴县、宜章等各县党组织、游击队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配合和大力支持,游击队发动群众配合作战,站岗放哨,烧毁敌人碉堡,为红军筹集粮款,救护伤病员,当向导,抬担架,运送物资,张贴标语,安排住宿,挑水做饭,郴县县委为红军筹集粮食12万斤,光洋4000块,织草鞋2万多双。汝城县延寿乡官坑村村民胡四德借给红三军团稻谷105石,生猪3头503斤,“一张借据”成为军民鱼水情和人民群众支援革命的见证。革命群众冒着生命危险,对红军留下的700多名伤病员悉心照顾,精心治疗,冒险掩护,有的被认作儿子,有的被当作女婿,躲过了敌人疯狂的搜捕,留下了许多感人的事迹,演绎出一曲曲红军同人民风雨同舟、血脉相通、生死与共、军民鱼水情深的颂歌。红军战士浴血奋战,以大无畏的英雄气概,坚韧不拔的革命意志,战胜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克服重重困难,历尽艰险,突破了国民党精心部署的第三道封锁线,谱写了红军战士英勇善战、克敌制胜的壮烈诗篇。

(作者骆耀明系崇义县史志研究室干部,作者李海良系崇义县史志研究室主任)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