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德与刘伯承相遇相知战友情
来源: 新周报 2023-12-29 17:26:59 责编: 吕中石

导读

朱德和刘伯承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重要创始人和领导人。他们都出身旧军队,在辛亥革命后的军阀混战中,对旧军队的黩武争权深感厌倦,于是先后加入中国共产党,并成长为开国元帅。在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朱德和刘伯承结下了深厚的战友情谊。

01

泸顺、南昌共同举义

朱德是四川仪陇人,刘伯承是四川开县(今重庆市开州区)人。朱德于1911年夏从云南陆军讲武堂毕业,进入滇军。由于英勇善战、战功卓著,很快被提升为少将旅长,成为滇军名将,后任云南省警务处处长兼省会警察厅长等职。1912年底,刘伯承从重庆军政府将校学堂毕业后,在川军中历任旅参谋长、团长、川军东路讨贼军第1路指挥官等职,身经百战、足智多谋,是颇负盛名的川中名将。

在共和国的十大元帅中,刘伯承和朱德相识最早。1917年,四川军阀熊克武委任麾下团长刘伯承为代表,与盘踞川南的云南军阀唐继尧部谈判,共同进攻四川另一军阀刘存厚。谈判中,刘伯承结识了唐继尧麾下旅长朱德。然而,到了1920年,熊克武打着“川人治川、驱逐客军”的口号,又与刘存厚等四川各路军阀联合,将驻川滇军驱逐出川。刘伯承率部与朱德所部作战,滇军接连败退,损失惨重。刘伯承和朱德在军阀混战中,找不到国家的出路和自身的方向,陷入迷惘。

1922年初,朱德离开云南,去上海寻找中共党组织未果。9月,他前往欧洲留学,经周恩来和张申府介绍加入中国共产党,后到苏联学习军事。

1923年,刘伯承率部与北洋政府部队激战,腿部受重伤。在成都治伤期间,吴玉章、杨闇公经常看望他,对他的人生之路产生了深刻影响。1926年5月,经杨闇公和吴玉章介绍,刘伯承正式成为中国共产党的一员。同年夏天,朱德回国,受党的委派,策动四川军阀杨森易帜参加北伐。

北伐开始后,中共重庆地委向中共中央提出建议:“在川中若果我们要扶起朱德、刘伯承,造成一系军队是可能的。”并提出由刘伯承组织旧部,在泸州、顺庆(今南充市)一带发动武装起义的具体方案。中共中央赞同此方案,并派人来加强军事运动。

1926年11月中旬,杨闇公、朱德、刘伯承等人在重庆刘伯承家召开紧急会议。会上,他们根据中央的意图,成立了中共重庆地委军事委员会,地委书记杨闇公兼任军委书记,朱德、刘伯承为委员。

12月1日和3日,泸州、顺庆起义先后爆发。起义部队很快占领泸州、顺庆两城,但遭到敌人猛烈反扑。最终,泸顺起义在四川军阀的镇压下失败。

1927年7月,刘伯承历尽艰辛,辗转到达武汉,找到党组织。朱德和刘伯承再次相逢。受党组织委派,他们随即赶赴南昌。8月1日,周恩来、贺龙、叶挺、朱德、刘伯承等领导2万余人的革命武装,举行南昌起义,从此揭开了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和创建革命军队的序幕。

南昌起义胜利后,起义部队南下广东。起义军在广东大埔三河坝进行分兵:主力部队由周恩来、贺龙、叶挺、刘伯承等率领,奔赴潮汕作战;朱德率其余部队约4000人留守三河坝,掩护主力进军潮汕。起义军主力在潮汕作战失败,刘伯承潜往香港后转到上海。

02

长征途中并肩斗争

1927年底,刘伯承奉党组织委派赴苏联学习军事,先入莫斯科高级步兵学校,后转入伏龙芝军事学院。1928年1月,朱德、陈毅领导发动湘南起义。4月,率部与毛泽东部在井冈山会师,随即合编为工农革命军第四军,朱德任军长。

1930年,刘伯承学成回国,先后任中共中央军事委员会参谋长、长江局军委书记兼参谋长、中央军委委员,协助中央军委书记周恩来处理军委日常工作,并翻译苏军条令、举办短期军事训练班。1932年1月,刘伯承到达江西中央苏区,见到了阔别多年的朱德。朱德时任中央革命军事委员会主席、中国工农红军总司令,向刘伯承详细介绍了中央革命根据地的情况。随后,朱德又为他引见了毛泽东等同志。

1932年10月宁都会议后,刘伯承调任红军总参谋长。1933年,在第四次反“围剿”战斗中,他协助朱德、周恩来在前方作战,取得了胜利。在第五次反“围剿”战斗中,共产国际派来的军事顾问李德在军事指挥上独断专行,驱使红军与强大的敌人硬拼。刘伯承不同意李德的错误指挥,同他发生激烈争论。李德大声斥责刘伯承,以嘲笑的口吻说:“你连一个参谋的水平都不如,亏你还进过伏龙芝军事学院。”

1934年10月,刘伯承被撤掉红军总参谋长职务,后降任红五军团参谋长。这是刘伯承从军以来第一次遭到罢免。对此,朱德虽做过努力,但无济于事,只能靠彻夜长谈和散步来劝慰刘伯承。不久,他们随中央红军长征。

12月18日,在黎平会议上,中央决定放弃与红二、红六军团于湘西会合的原定计划,确定了向贵州转兵的战略方针。朱德提议恢复刘伯承的红军总参谋长职务。当时红军西进贵州、四川,正需要有在这一地带作战经验的将领,这一提议得到中革军委的批准。

1935年,刘伯承与朱德在遵义会议上支持毛泽东的正确意见,拥护毛泽东指挥红军。会后,刘伯承协助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组织指挥了四渡赤水、二进遵义等战役,使红军部队跳出了敌人包围圈。会理会议后,刘伯承担任中央红军先遣队司令员,率先遣部队斩关夺隘,为全军开辟胜利道路。

红一、红四方面军会师后,张国焘自恃枪多人多,向党闹独立、争兵权,反对中央北上抗日的正确方针。为团结和教育红四方面军广大干部,1935年8月,党中央在毛儿盖召开会议决定,将红军分为左右两路大军继续北上。朱德、刘伯承与张国焘一道,随左路军前进。部队到达阿坝地区后,张国焘的反党野心进一步暴露。

刘伯承和朱德在处境十分危险的情况下,同张国焘的分裂主义进行了坚持不懈的斗争。

03

互相祝寿称赞功绩

1937年全民族抗战爆发后,红军主力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路军,朱德任总司令,刘伯承任129师师长。1937年9月,刘伯承率领129师东渡黄河,开赴抗日前线,创立以太行山为依托的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1938年2月,朱德率八路军总部向太行山区挺进。当时,八路军总部和129师师部离得不远,刘伯承经常到总部向朱德汇报和请示工作,同他商讨游击战法。同时,部署所部严密监视日军行动,不断粉碎日军的“扫荡”和阴谋暗杀活动,全力保障朱德和总部机关的安全。

1942年,日军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冈村宁次纠集重兵,对抗日根据地进行残酷大“扫荡”。刘伯承带领129师指战员和根据地人民与日军进行艰苦的斗争。这年冬天,恰逢刘伯承50岁生日。129师拟为刘伯承祝寿,并以电报的形式,向八路军总部和中共中央请示,毛泽东、朱德等欣然同意。于是,这场由129师政治部发起的庆寿活动,上升为由中共中央和八路军总部批准和决定的重大政治活动。为刘伯承祝寿的目的,一方面借以提振抗日根据地军民的士气,打击日军的嚣张气焰,一方面向外界展现八路军的风貌。

12月16日,朱德在《解放日报》发表《祝刘师长五十寿辰》,给予刘伯承高度评价,称他“尽瘁于解放中华民族的革命事业。他今天虽已弹痕遍体,须发斑白,但仍不知疲倦,刻苦奋发,任重致远”“律己严,待人宽,谦恭和蔼,身为群众表率”,他在军事上“不但骁勇善战、足智多谋,而且在军事理论上造诣很深,创造很多。他具有仁、信、智、勇、严的军人品质,有古名将风,为国内不可多得的将才”。朱德还题诗相赠:“戎马生涯五十年,凭歼日寇镇幽燕。将军猿臂依然健,还我山河任仔肩。”

1946年12月1日,是朱德60岁生日,中共中央在延安举行了隆重的祝寿活动。刘伯承、邓小平率晋冀鲁豫解放区全体将士发来贺电。刘伯承还撰文赞颂朱德:“总司令参加革命以前,生活优裕,即不升官发财,亦足以度其舒适之一生,然当其一日认识革命,即弃如敝屣,义无反顾。以后在任何困难之前,坦然如坐春风,尤足使人深深感动。”

04

尽心竭力创办军事学院

1949年,刘伯承与邓小平率部进军大西南,为巩固西南边疆做出了开拓性贡献。

1950年,中央军委决定,在战争年代创办的各类学校的基础上,改建适应现代战争条件的正规军事学校,各军兵种都要创办自己的专业院校,全军首先创办一所综合性陆军大学。得知这个消息,刘伯承萌生了投身军校教育的念头。

7月,刘伯承给中央写信,请求辞去中共西南局第二书记、西南军政委员会主席等职务,参与筹建陆军大学。不久,毛泽东批准了他的请求。

10月27日,刘伯承离渝到北京,朱德亲自到机场迎接。11月,刘伯承顶着凛冽的寒风寻找合适的办学地点,朱德说“我和你们一起去看”。朱德、刘伯承等在北京多地考察,没有找到合适的办学地点。

为早日开学,培养懂得现代战争的指挥员以支援朝鲜战场,也为了减轻财政困难,刘伯承建议把陆大设在南京。中央批准了该建议,并将陆军大学命名为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学院,刘伯承任院长兼政治委员。

刘伯承呕心沥血,在教育训练军事人才方面做出突出贡献,对国防和军队建设产生深远影响。1957年5月,刘伯承因病到北京玉泉山休养。当时,朱德也在玉泉山。朱德专门赋诗一首《欢迎刘伯承同志》:“山村新雨后,红日出层云。花径朝来扫,笑迎刘使君。”

从1957年下半年开始,全军“反教条主义”运动逐步升级,刘伯承首当其冲受到批判。1959年1月,刘伯承从南京移居北京,同年10月担任中央军委战略小组组长。此时,他的健康状况越来越差,但仍积极就军队战略方针和国防建设等问题建言献策。

“文革”开始后,中央军委战略小组办公室被撤销,刘伯承处于赋闲状态,朱德也受到不小的冲击。刘伯承对此非常痛心,经常派儿子刘太行去看望朱德。朱德也牵挂着刘伯承的身体。

1973年,刘伯承搬进北京西郊万寿路新六所休养。当时,他的眼睛不太好,多数时间都卧床不起。正在新六所的朱德听说刘伯承来了,十分高兴,便前去看望。

1976年7月6日,朱德在北京逝世。1986年10月7日,刘伯承因久病不治,与世长辞。

(水新营)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