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师长有三件宝:拂晓剧团、骑兵团,还有一张《拂晓报》!”这是抗战时期豫皖苏边区广为流传的一句民谣。里面提到的骑兵团,正是彭雪枫将军亲自创建和培养的新四军第四师骑兵团。从洪泽湖畔到津浦路西,在大大小小的数百次对敌战斗中,这支“红色哥萨克”纵横淮北平原,立下了赫赫战功,写下了“快如风、闪如电”的传奇。
烽火催生
——平原上的骑兵梦
抗战时期,彭雪枫率领新四军队伍经常在平原地区和敌人开展战斗,由于部队大多以步兵为主,机动作战能力不足,面对敌人强大火力和骑兵力量时,遭遇了不小的损失。
1941年4月,新四军第四师在津浦路西遭国民党军两个师袭击,其中主力被国民党骑兵第八师围攻,损失惨重。
津浦路西的这次与敌交锋,让彭雪枫看到了骑兵的威力。他痛定思痛,反思这次失败,认为“论勇敢,敌不如我;论快捷,我不如敌,所以陷入被动”,于是下决心砸锅卖铁也要组建自己的骑兵部队。彭雪枫的想法得到了全师指战员的支持,决定由参谋长张震带领四师司令部负责具体实施。
1941年8月1日,骑兵团成立大会在淮宝县(现属淮安市)岔河集召开,黎同新任团长兼政委。骑兵团的成立,是继拂晓剧团和《拂晓报》之后,彭雪枫建军治军的“第三件宝”。
骑兵团成立之初,缺少战马和装备。在当时部队经费特别困难的情况下,彭雪枫决定划拨3万元为骑兵团购买战马和制造装备,并从营级干部配备的马匹中抽调好马,还带头将自己多年的坐骑“火车头”赠给骑兵团。根据地的老百姓听说骑兵团需要战马,也纷纷将自己家中适合的马匹送到骑兵团,骑兵团的战马由此得到大量补充。
淬火成钢
——从“土骑兵”到“旋风劲旅”
刚成立的骑兵团面临诸多困难。许多战士是步兵转来的,不会骑马;有的马匹是刚从民间征集来的,野性未驯;部队装备简陋,有的战士甚至没有马刀,只能用大刀代替。
1941年冬,骑兵团奉命到江苏泗阳县与安徽省交界的界头集、大江庄一带整训,主要进行军事训练和政治教育,并补充战马及马具。彭雪枫委派具有骑兵战斗经验的“老骑兵”周纯麟担任骑兵团团长,负责整训工作。
清晨,天刚蒙蒙亮,洪泽湖畔就响起了嘹亮的军号声。骑兵战士们开始了一天的紧张训练:骑马冲锋、马上射击、马刀劈刺、蹬里藏身……
“训练场多流汗,战场少流血!”“上马要像蚂蚱一样快捷,骑马要像磐石一样稳固,奔驰要像闪电一样神速。”这是彭雪枫经常对骑兵团的战士们说的话。他多次亲临训练场,示范动作,纠正错误。有一次,他看到战士们在练习蹬里藏身时动作不规范,立即翻身上马,亲自演示:只见他脚踩马镫,身体向马腹一侧倾斜,几乎与地面平行,却能保持平衡并继续前进。战士们看得目瞪口呆,随后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在彭雪枫的严格要求和周纯麟的精心指导下,骑兵团迅速提高了骑射技术。彭雪枫还带领战士们一起,设计出既符合实战需要又具有新四军特色的马刀。这种马刀被战士们亲切地称为“雪枫刀”。彭雪枫特别重视文化学习。他要求骑兵团每个战士都要识字、学文化。他说:“我们是共产党领导的铁骑,不仅要军事过硬,更要政治坚定、文化过关。”
经过半年的整训,骑兵团的战斗力有了很大提升,迅速成长为一支纪律严明、武艺精湛的精锐部队,在淮北战场上取得了一连串胜利。
铁骑扬威
——敌后战场的“移动尖刀”
1942年夏,淮北平原上麦浪滚滚。一天,周纯麟团长得到消息,屏山、黑塔据点的300多名日伪军正在村中抢粮食,便果断命令骑兵团三大队迂回过去切断敌人的退路,第一大队向日伪直扑过去,抢占村子,将敌人逼进开阔地进行围歼。
战马嘶鸣,刀光闪烁,战士们如猛虎下山,冲入敌群,仅用半小时就结束战斗,夺回了全部被抢小麦。当地百姓看到自己的粮食被夺回,激动得热泪盈眶。他们捧着鸡蛋、大饼慰问骑兵战士,称他们是“飞兵天降”。
1942年11月,驻徐州的日军第十七师团和驻蚌埠的日军独立十三旅团在伪军的配合下,对淮北根据地进行疯狂“扫荡”。师部对骑兵团下达命令:敌进我进,插到敌人的后方和心脏地带去打击敌人。骑兵团密切配合新四军第四师各部队战斗,打得日军纷纷溃退,我军取得了宿迁以南的朱家岗血战和泗县以东的马公店战斗的胜利,从而宣告了日伪军对淮北抗日根据地33天“扫荡”的彻底失败。在33天反“扫荡”战斗中,骑兵团共参加大小战斗10余次,毙伤日伪军100余人,俘获日伪军90余人。
此后,为贯彻上级指示,恢复豫皖苏根据地,彭雪枫亲率四师包括骑兵团在内的主力部队西进,克服重重困难,拔除一个又一个敌军据点,俘虏了一股又一股敌人,所到之处,势如破竹,敌伪军闻风丧胆,最终收复7万余平方公里失地。
在西进作战过程中,骑兵团表现英勇,获得累累战功。特别是面对第四师的“老对手”国民党军骑兵第八师时,战士们毫不畏惧、奋勇杀敌,一个团对敌一个师仍不落下风,打出了骑兵团的气势,最终歼敌骑兵第八师2000余人。
经过战争的洗礼,骑兵团逐渐成为新四军第四师的“王牌”力量,不仅巩固了抗日根据地的稳定发展,更坚定地守护着当地百姓的安宁。
精神永驻
——峥嵘岁月里的“骑兵魂”
彭雪枫对人民群众无限热爱。他经常对骑兵团的战士们说,我们与人民是鱼水关系,没有水,鱼就要死;没有群众的支持,我们就要打败仗,就不能最后战胜敌人,就不可能夺回我们的根据地!
1941年冬天,成立不久的骑兵团发生了几起违反群众纪律的事情,在群众中造成不好的影响,地方政府来信反映情况。为此,彭雪枫集合骑兵团全体人员进行严厉批评和教育。他说:“部队的作风是干部带出来的,干部是什么作风,部队就是什么作风,今后如果干部身上发生违反群众纪律问题,要加倍处罚!”最后,彭雪枫响亮地提出:“你们要记住,在敌人面前要像猛虎,在老百姓面前要像绵羊!这才是人民的军队!”
骑兵团及时在全团开展以增强群众观念、整顿群众纪律为主要内容的政治教育活动。活动中,邓子恢政委曾到骑兵团上纪律课,反复教育大家要充分认识执行群众纪律的重要性。通过教育和整顿,骑兵团战士的群众纪律观念明显提高,在出操、下操及住宿、行军、打仗等过程中遇到小问题,宁肯自己麻烦,绝不损害群众利益,为群众做好事的人越来越多。
在一次行军途中,骑兵团遇到一群逃难的百姓。当时天降大雨,百姓们衣衫褴褛,饥寒交迫。战士们立刻下马,将自己的干粮分给百姓,把战马让给老人和孩子骑。有的战士甚至把自己的棉衣脱下来,披在瑟瑟发抖的孩子身上。百姓们十分感动,纷纷称赞:“这才是真正的抗日队伍啊!”
骑兵团的战士们还积极帮助根据地的百姓生产劳动。春耕时节,他们牵着战马,帮百姓犁地播种;秋收时节,他们放下马刀,助百姓收割庄稼。战马不仅是他们的作战伙伴,也是他们帮助百姓的好工具。当地百姓都说:“骑兵团的马,既能打仗,又能干活,真是我们的福星。”
1944年9月11日,彭雪枫在战斗中英勇牺牲。骑兵团的战士们悲痛欲绝。他们在彭雪枫的灵前立下誓言:“一定要继承彭师长的遗志,把抗日斗争进行到底!”他们更加英勇地投入战斗,用一场又一场的胜利告慰彭雪枫的在天之灵。
在此后的峥嵘岁月里,骑兵团愈战愈勇,屡建奇功。解放战争中,骑兵团经历了数次调动调整,先后参加了朝阳集战役、两淮保卫战、宿北战役、莱芜战役等华东地区的多个重大战役,创造了“骑兵打坦克”的英雄战例,成为华东野战军的一支重要作战力量。(记者 马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