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庙传薪火 振兴踏新途
来源: 芜湖日报 2025-08-30 00:05:30 责编: 吕中石

8d8331c664531aaa6e6c51ce5989d16c.png

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 记者 梅韬 摄

在无为市红庙镇,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的文物与史料,无声诉说着84年前的烽火往事——这里是新四军第七师诞生地、皖江抗日根据地核心区,更是皖江抗日历史与革命情怀的孕育摇篮。

回溯峥嵘岁月,革命信念在夹缝中铸就。1941年1月,在国民党顽固派制造的皖南事变中,许多地方党组织和党员在原地坚持斗争,700余名指战员在地方党组织和群众的掩护下分批投奔江北继续参加战斗,成为新四军第七师的战斗骨干和重要组成部分。同年5月新四军第七师成立,肩负起坚守皖江、抗击日伪顽的使命。成立之初,七师面临“根据地小、兵力弱、日顽夹击”困境,却以“夹缝求生”的韧性,一边整训队伍,一边发动群众,最终创建出南抵长江、北临巢湖的皖江抗日根据地核心区。1944年8月三尖山战斗中,23名战士以“誓与阵地共存亡”的决心阻击1900余名顽军,全部壮烈牺牲,血书明志事迹至今传为英雄篇章。

如今,红庙镇以“回溯历史、创新载体、长效传承”为主线,让革命记忆“活起来”。“红色传承,从来不止于‘听故事、学历史’,更在于‘见行动、践初心’。”红庙镇党委委员、宣统委员潘光磊的话语,点明了当地红色传承的核心方向。

校园里的“沉浸式研学”,让青少年在实践中感悟革命力量。每年春秋季,无为市中小学都会组织学生走进“皖江红”研学基地,开展“重走七师路”活动。学生们沿当年七师行军路线徒步5公里,途中模拟“隐蔽侦查”“野外觅食”等场景。烈日下的汗水、徒步后的疲惫,让“艰苦奋斗”从抽象词汇变为切身感受。“以前觉得‘吃苦’离自己很远,走完这段路才懂,战士们背着武器打仗要克服多少困难。”一名学生的感慨,道出了研学活动的意义——如今,主动分担家务、以三尖山战斗中战士们的坚守意志直面学习和生活中的难题,已成为当地许多学生的自觉行动。

家庭中的“共学式感悟”,则让红色基因在亲情中悄然传递。纪念馆讲解员兰盈工作6年来,见证了无数亲子组团参观的温暖场景,“每次讲到三尖山战士血书明志的事迹,展厅里都会安静下来,不少家长和孩子都红了眼眶。”这些家庭的参观从不是“走马观花”,家长们会在史料展柜前停下,给孩子讲历史背景、谈革命内涵,红色故事在亲情包裹下,更易走进孩子心里,让红色基因代代延续。

红色传承的长效推进,离不开“守灯人”的默默坚守。退休20年来,新四军第七师纪念馆陈列布展策划人、无为市新四军历史研究会学术委员会主任王敏林,始终将七师历史研究与红色文化传播当作“终身事业”。他主导设计无为多个革命场馆,让七师历史更直观地呈现在公众面前;年均开展红色宣讲20余次,走进机关、学校、社区、企业,将七师故事传递给数十万名群众;还编写或主编《中国共产党无为历史(第三卷)》《红色无为》等7部著作,累计400余万字,为红色传承筑牢史料根基。

立足当下,红庙镇以“红色+”为抓手,统筹推进基建、农业、文旅发展,夯实振兴根基。2024年在基建领域投资超1300万元建设联网路、乡道、游步道,投入1800余万元完成徐岗灌区项目,惠及2.65万亩农田,同时流转集体土地2万余亩,推进1.9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实现民生与农业基础双提升。现代农业发展上,引进优质稻种后粮食产量同比增13%,成功申报芜湖市级现代农业产业园,还投入792万元发展蓝莓深加工,全镇特色作物种植达1.9万余亩,培育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两品一标”认证持续推进。文旅融合方面,投入5830万元打造全域旅游“红庙样板”,推进和美乡村与景区升级,整合红色、农业资源突出“研学”特色,“海云居”民宿获评省级银牌民宿,七师记忆研学基地跻身省级示范,“研学+旅游”影响力持续扩大。

80年岁月流转,革命信念从未褪色。如今的红庙镇,以红色铸魂、产业赋能,在传承与发展中书写乡村振兴新答卷,让红色基因在新时代焕发新光芒。(记者 翟婉倩 张永胜 梅韬)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