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日,中国国防报从中部战区某部珍藏的档案资料中撷取了抗日战争中战役战斗的部分史料,用档案见证80多年前人民军队浴血奋战的历史,铭记那段不可磨灭的历史记忆,让伟大抗战精神激励我们攻坚克难、勇往直前。
平型关大捷:
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
开赴抗日前线的八路军第115师骑兵队。
“碑基高1.15米,碑座高1.937米,碑体高9.25米”——这是平型关大捷纪念碑的3组数据,分别对应着八路军第115师、1937年和9月25日。它们如同沉默的密码镌刻在石灰岭,记录着那段历史。
1937年9月中旬,日军第5师团迅速由宣化南下,企图突破平型关要隘,与西线的日军察哈尔派遣兵团合击雁门关,再一起南下夺取太原。针对日军的进攻企图,国民党第2战区决定在平型关、雁门关、神池内长城一线,集中主要兵力防守。为配合友军作战、阻滞日军的攻势,八路军第115师主力奉命向平型关开进。
9月23日,第115师召开干部会议,进行战斗动员和部署。师独立团、骑兵营即向灵丘、涞源方向运动,负责扰乱日军后方,牵制和打击增援之日军。师部率主力于当日夜进至平型关以东的冉庄、东长城村地域。24日,第115师组织各级指挥员进行现场勘察,并确定在平型关东北方向的关沟经乔沟至东河南镇道路两侧高地,利用居高临下便于隐蔽突袭的有利地形,伏击作战歼灭进犯平型关的日军。具体部署为:以第343旅第686团占领小寨村至老爷庙以东高地,实施中间突击,分割歼灭沿公路开进的日军,而后向东跑池方向发展进攻;以第685团占领老爷庙西南至关沟以北高地,截击日军先头部队,协同第686团围歼进入伏击地域的日军,并阻击由东跑池回援的日军,而后协同防守平型关的国民党军,夹击东跑池的日军;以第344旅第687团占领西沟村、蔡家峪、东河南镇以南高地,阻断日军退路,并阻击由灵丘、涞源方向的援军;以第688团为师预备队。为隐蔽行动企图,保证战役的突然性,各部队当夜冒雨进入伏击阵地,并于25日拂晓前完成各项战斗准备。
25日拂晓,日军乘汽车沿灵丘至平型关公路西进,7时许全部进入第115师伏击地域。由于道路狭窄,雨后泥泞,其车辆、人马拥挤堵塞,行动缓慢。第115师抓住有利战机,全线突然开火,打得敌人晕头转向,而后乘势将日军围困于小寨村至老爷庙一线。日军在飞机掩护下疯狂反扑,企图突围。我军英勇顽强,与日军展开白刃格斗,打退日军多次反扑。战至13时许,第115师伏击部队全歼被围之日军。
这场胜利打破日军“不可战胜”的神话,极大振奋了全国军民的抗战信心,提高了我党和八路军的威望。战后,毛泽东向八路军总部和第115师电贺平型关大捷:“庆祝我军的第一个胜利”“平型关的意义正是一场最好的政治动员”。当《新中华报》将“第一个大胜利”的标题印成铅字,当延安新华广播电台的电波穿透日军封锁线,我军在平型关的枪声已化作无数抗日军民的心跳,成为民族觉醒的宣言。
夜袭阳明堡:
创造“步兵打飞机”的传奇
阳明堡战斗要图。
1937年9月,在平型关受挫的日军变更作战部署,转从平型关与雁门关之间的茹越口突破晋北防线,之后顺同蒲路南下。国民党军退守忻口东西一线阵地,阻止日军进攻,保卫太原。
为配合正面战场作战,八路军第129师第769团在团长陈锡联率领下,向原平东北山区挺进,执行侧击南犯敌人后方的任务。
10月中旬,当该团到达指定地区时,发现代县、阳明堡、崞县等处均驻有日军,且日军以阳明堡机场为前进机场,轮番出动飞机轰炸忻口、太原的国民党军。经详细侦察获悉:敌机场共有飞机24架,机场警卫分队和地勤人员有200余人,大部驻扎于机场北端,机场周围设有铁丝网,并构筑了简单的防御工事。
根据敌机场兵力部署,结合其警卫部队人数较少、防御工事薄弱、警戒松懈等情况,陈锡联果断决定夜袭阳明堡机场,通过炸毁日军飞机,从而消除其对太原、同蒲铁路的空中威胁。具体部署是:以第3营为突击队袭击机场,炸毁敌机;以第1营袭扰崞县,钳制崞县之敌;以第2营(欠第7、第8连)为团预备队,与团指挥所配置在苏龙口北侧地区;以第8连位于王董堡破坏阳明堡西南之交通,保障第3营后方安全;团属迫击炮连置于滹沱河边,对第3营进行火力支援。
部署计划确定后,各级指挥员再次进行现地勘察和调查,对“步兵打飞机”的战斗动作展开深入研究,并准备了燃烧弹、手榴弹等摧毁敌机的弹药和工具。部队接受任务后,随即展开战斗动员,全团指战员斗志昂扬,士气高涨。
10月19日晚,第769团各部分别出动。第3营9连先于营主力向阳明堡西南方行进,阻击阳明堡可能出援之敌,保障营主力攻击敌机场时的翼侧安全。随后,第3营主力在当地群众引导下偷渡滹沱河,秘密奔袭赶赴阳明堡机场并迅速进行战斗展开。根据进一步侦察到的情况,确定以第10、第11连组成突击队秘密进入飞机场,第10连由机场西面突击,歼灭敌警卫部队,掩护第11连安全,第11连由机场东面突击直接摧毁敌机,以第12连作为营预备队。
当第11连隐蔽进入机场且距敌机群约30米处时,尚未被敌发觉。而进入机场向敌警卫部队接近的第10连,率先与日军警戒防卫哨兵遭遇,随即与敌展开战斗,战斗正式打响。第10、第11连对敌发起猛烈攻击,一路打退敌多次反扑,一路扑向机群,予以猛烈火力袭击,并将集束手榴弹塞入机舱,敌机顿时纷纷爆炸起火。1小时后,机场守军大部被歼灭,敌机在熊熊烈火中烧毁。驻扎在阳明堡的日军前来驰援,但等他们赶到机场时,第769团已撤出战斗。
这一机动果敢的袭击战斗,成为第129师在抗日战场上取得的首个重大胜利,给全师官兵以极大鼓舞,使猖狂进攻的日军在急欲夺取忻口之际,丧失空中突击力量,迫使其不得不以相当兵力加强后方守备,从而有效牵制了敌军,有力支援了国民党军作战。这场胜利以铁的事实驳斥了国民党“唯武器论”“亡国论”,使全国军民深刻认识到敌后游击战争的重要性,进一步提高了我党我军的声威。
黄土岭战斗:
一举击毙日军“名将之花”
1939年11月,八路军在黄土岭战斗中缴获的武器。
1939年11月24日,毛泽东等在致八路军总部的电报中询问:“日本陆军省发表阿部中将在河北上庄子附近被击毙,荣臻应查明系我何部所击毙,是否即属银坊战役,加以叙述报告我们。各方应在报纸上作文,粉碎游而不击之诬言。”这份指令源于十几天前的黄土岭战斗。从电报内容可见,当时作战部队仅知摧毁了日军临时指挥所,尚未意识到同时击毙了日军所谓“名将之花”阿部规秀。
1939年10月下旬,日军集中2万余人兵力,对晋察冀边区的阜平及周边地区,进行大规模的冬季“扫荡”。11月3日,由涞源出动的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1大队主力,在雁宿崖峡谷遭到八路军晋察冀军区部队的伏击,500余人被歼灭。
日军独立混成第2旅团长阿部规秀中将在涞源闻讯后,于11月5日亲率独立步兵第2、第4大队,再次向雁宿崖、银坊方向急进,企图报复。
晋察冀军区决心歼灭这股日军,即令第1军分区司令员杨成武统一指挥晋察冀军区第1、第2、第3、第25团,游击第3支队,第120师特务团等约6个团的兵力迎击日军。杨成武针对阿部规秀的作战特点和急于报仇的心理,迅速制订作战计划,决定先以少数兵力调动、激怒日军,再将其诱至黄土岭地区,集中主力予以歼灭。
黄土岭是太行山北部群山中的一处峡口,地势险要,地形酷似一条长形“口袋”。杨成武勘察地形后,决定在黄土岭东北上庄子至寨头之间的峡谷伏击日军,具体部署为以第1、第25团一部并加强第1军分区炮兵连占领寨头东南、西南高地;第3团一部占领上庄子东南高地;第2团尾随日军开进,待敌进入伏击阵地后,由西向东出击;第120师特务团从黄土岭东南方向实施围攻;第3团一部待敌人进入伏击圈后封锁峡谷口,对敌实施围歼。
11月6日,日军在我第1团和游击第3支队少部兵力的诱击下,于黄昏进抵黄土岭。我伏击部队即按预定方案进入伏击阵地。当夜,日军发现黄土岭西北有八路军活动迹象,有所警觉。
7日清晨,日军冒雨向上庄子、寨头方向边侦察、边交替掩护搜索前进,以避开八路军主力,绕道返回涞源。15时,当日军全部人马进入黄土岭伏击阵地时,预先设伏的第1、第25团一部迎头阻击,第3团和第2团分别从西、南、北三面包围,展开猛烈攻击。日军猝不及防,慌忙抢占上庄子东北高地,并向寨头阵地实施反扑,双方展开激烈的山地争夺战。16时许,第1团指挥员发现黄土岭东侧的一座独立房屋附近有多名日军指挥官活动,即令迫击炮连对准目标开火,阿部规秀被击毙。日军在电台被炸、指挥官阵亡的情况下陷入混乱。经数小时激战,日军被歼过半,余部被压至上庄子伏击峡谷底部。当夜,日军残部多次组织突围,均被八路军击退。
8日,被围日军在敌机掩护下,向上庄子西北方向突围。与此同时,驻涞源、唐县、完县、易县、满城等日军分路向黄土岭增援。为避免陷入增援之敌的重围,在给突围之敌大量杀伤后,八路军晋察冀军区和第120师参战部队主动撤出战斗。
随着黄土岭战斗的胜利,日军1939年冬季对晋察冀边区北岳区的“扫荡”宣告彻底失败。这一战斗不仅从军事上粉碎了日军的“扫荡”计划,更在心理上给予敌军沉重打击,尤其是阿部规秀之死引发日军一片哀嚎,日本东京《朝日新闻》专门开辟专栏,哀叹“名将之花凋谢在太行山上”。
百团大战:
破袭利刃断囚笼
聂荣臻(左一)送别日本孤女美穗子姐妹。
1940年8月21日,战地记者沙飞记录下聂荣臻送别日本孤女的感人场景:他委托老乡用担子挑着美穗子姐妹,还特别叮嘱筐里多放些梨给孩子在路上吃。临行前,聂荣臻亲笔撰写一封致“日本军官长士兵诸君”的600余字信件。信中既痛陈日军侵略暴行,又彰显八路军的人道主义精神,特别强调要妥善安置这两个无辜儿童。这一发生在百团大战期间的义举,展现了八路军这支正义之师的凛然正气和人道主义光辉。
1940年夏秋,日本帝国主义在中国战场加紧对国民党政府进行政治诱降活动,同时以主力继续进攻抗日根据地,特别是在华北地区加紧推行“肃正建设计划”和以“铁路为柱,公路为链,碉堡为锁”的“囚笼政策”,企图摧毁华北各抗日根据地,巩固其占领区,使中国成为其“南进”的后方基地。
为粉碎日本侵略者的“囚笼政策”,争取华北战局更有利的发展,并影响全国的抗战局势,克服国民党投降派妥协投降的危险,八路军总部决心向华北日军占领的交通线和据点发动大规模进攻战役。
8月8日,八路军总部下达《战役行动命令》,规定:晋察冀军区破击正太铁路石家庄至阳泉(不含)段;第129师破击正太铁路阳泉(含)至榆次段;第120师破击忻县以北的同蒲铁路和汾(阳)离(石)公路,并以重兵置于阳曲南北地区,阻击日军向正太铁路增援。要求各部在破击交通线的同时,相机收复日军占领的一些据点。
8月20日夜,战役正式打响。在随后的20天里,八路军各部对路轨、车站、桥梁、隧道、通信设施实施全面破击,使日军在华北的主要交通线陷入瘫痪。
9月下旬,战役进入第二阶段。八路军为扩大战果,重点攻击交通线两侧和深入根据地的日军据点。晋察冀军区部队发起涞(源)灵(丘)战役,歼日伪军1000余人。第129师发起榆(社)辽(县)战役,歼日军近1000人。第120师对同蒲铁路北段进行新的破击,再度切断该线交通。晋察冀军区所属冀中军区部队发起任(丘)河(间)大(城)肃(宁)战役,歼日伪军1500余人。在广大抗日群众积极配合下,八路军各部平毁了大量封锁沟、墙,沉重打击了伪政权组织,使很多被分割的根据地重新连成一片。
10月6日,战役进入第三阶段。为反击日伪军的大规模报复“扫荡”,八路军各部在地方武装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下,坚持灵活多变的战术,开展广泛的游击战争,坚决消灭来犯之敌,最终迫敌撤退,收复被侵占的全部城镇,取得战役的最后胜利。
对侵略者不屈,对无辜者不弃,让世界看到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华民族挺立东方战场的真正脊梁。百团大战,是抗日战争中八路军在华北地区发动的一次规模最大、持续时间最长的战略性的进攻战役。在这次战役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敌后抗日军民,齐心协力,前仆后继,同日本侵略者浴血奋战,充分表现了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百团大战对坚持抗战、遏制当时国民党妥协投降暗流、争取时局好转起到积极作用,进一步鼓舞了全国人民夺取抗战胜利的信心,用事实驳斥了国民党顽固派对共产党、八路军“游而不击”的诬蔑,蒋介石也给朱德、彭德怀发来贺电:“贵部窥此良机,断然出击,予敌甚大打击,特电嘉奖”。(左凡凡 陈 愚 黄 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