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安徽全民国防教育网 >国防历史
  • 棉衣残片见证邱少云壮举——在烈火中永生

    在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中,陈列着一块仅有成年人手掌大小的棉衣残片。这块棉衣残片,见证了邱少云为了胜利毅然选择牺牲的壮举。

    2024-11-13 16:30:07
  • 1949,人民空军诞生始末

    1949年初,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胜利结束,国民党军队的主力大部被我军歼灭。人民解放战争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建立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空军的基本条件已经具备。

    2024-11-13 16:30:36
  • 傅科:揣着布币去长征

    40年前,一帧革命根据地发行的布币入藏安徽省博物馆(今安徽博物院),填补了该馆此类钱币收藏的空白,丰富了馆藏。此币原珍藏者傅科,是爬雪山过草地的老红军。

    2024-11-12 10:06:05
  • 毛主席的亲笔电报和宿县解放

    徐淮大地,云龙湖畔,凤凰山下,雄伟的淮海战役烈士纪念塔巍峨屹立。

    2024-11-20 09:53:06
  • 黄镇在长征路上的文艺往事

    长征路上,黄镇(安徽枞阳人)主要从事文艺美术宣传工作,他精心创作了一大批戏剧、歌曲和漫画作品,这不仅鼓舞了红军将士的革命斗志,也给我们留下了珍贵的红色艺术品。

    2024-11-11 16:15:42
  • “中国工农红军唯一的女将领”张琴秋

    开国大典上,毛泽东对一位女代表说道:“你是张琴秋同志喔!你是浙江人,我记得的……”这位令毛泽东印象深刻的张琴秋正是川陕苏区的巾帼英雄,被《中国军事百科全书》认定为“中国工农红军唯一的女将领”。

    2024-11-05 15:30:51
  • 风云际会:瑶岗新探秘

    根据毛泽东1948年12月12日“请刘陈邓粟谭五同志开一次总前委会议”电报指示,12月17日淮海战役总前委成员齐聚萧县丁里镇蔡凹村开会,会议间隙,五位领导在堂屋前石榴树旁,由随军记者陆仁生拍下这张珍贵的合影。

    2024-11-15 15:38:39
  • 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首次大捷

    1933年3月6日,红二十五军在河南光山县郭家河全歼敌第35师103旅205团及第104旅207团。这是红二十五军重建后的首次大捷,给敌人大规模划区“清剿”以沉重打击,鼓舞和增强了军民保卫鄂豫皖革命根据地的信心。

    2024-10-31 23:06:36
  • 75年前, 人民助力渡大江

    “打过长江去,解放全中国!”75年前百万雄师过大江的战争史诗,至今激荡人心。

    2024-10-31 22:36:06
  • 中共隐蔽斗争史上几个著名暗语背后的惊险故事

    暗语作为秘密联络的常用方式,在中共隐蔽斗争史上发挥过不容忽视的作用。回顾中共隐蔽斗争史上那些著名的暗语,其背后无不隐秘着鲜为人知的历史和惊心动魄的故事。

    2024-11-13 16:16:26
  • 北非战场上的“藏机”

    所谓“藏机”,就是隐藏动机,让敌人无法察觉己方作战意图,进而应对失策,不仅浪费作战资源,还会陷入被动局面。

    2024-10-31 14:37:31
  • 见证竹口大捷的庆元“红军桥”

    在浙江省丽水市庆元县竹口镇枫堂村,现存一座始建于清朝的木拱廊桥,名为后坑桥。90年前,中国工农红军北上抗日先遣队在后坑桥附近发起竹口战斗,取得进入浙江的第一次大捷。

    2024-10-31 14:37:00
  • “北国春城”迎来和平解放

    在吉林省长春市南湖公园北门入口处,矗立着一座造型简洁的纪念碑——长春解放纪念碑。

    2024-10-31 14:36:21
  • 鄂豫皖苏区:人民空军发轫地

    人民空军的诞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20世纪30年代,在鄂豫皖苏区,中国工农红军的第一架飞机——“列宁号”飞向蓝天,并参加陆空协同作战,取得空前战绩。鄂豫皖苏区由此成为人民空军的发轫地。

    2024-11-11 16:13:58
  • 从“边区工业之父”到新中国机械工业奠基人

    在新中国机械工业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程中,有这样一位堪称传奇的奠基者。

    2024-10-28 23:53:48
  • "怀中利剑,袖中匕首"——抗战时期的敌后武工队

    武工队,全称“武装工作队”,因其活动区域主要在敌后,又称“敌后武工队”,是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军民创造的一种新的对敌斗争的组织形式。

    2024-11-07 15:15:37
  • “爱民伞”见证鱼水情

    在第82集团军某旅的一个连队荣誉室里,陈列着一把红布系顶、伞盖主体为黄色且边缘饰有绿色垂布的“爱民伞”。

    2024-10-28 23:52:43
  • 皖南事变前后的新四军电台

    皖南事变后,随着新四军军部的重建,新四军的无线电通信系统得以在短时期内恢复并发展壮大,报务员的技能和纪律意识也得到了进一步提升,为抗战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4-11-06 16:09:28
  • 教坊村“十四英雄”

    这是我军发起解放西北的“扶眉战役”中的一场战斗。

    2024-10-28 23:47:45
  • “两弹”亲历者黄克骥:睡在核弹旁、冒险拔雷管

    2024-10-28 23:51:51
  • 韩略村伏击战:《亮剑》伏击日军观摩团的原型

    1943年10月24日,八路军第386旅第16团在韩略村西南方向的临屯公路,成功伏击了冈村宁次的“战地观摩团”。

    2024-10-31 21:06:12
  • 最可爱的年轻人——读志愿军女战士蒋宗英家书

    今年国庆前夕,一部主旋律电影《志愿军:存亡之战》上映,票房一骑绝尘,掀起观影热潮。人们没有忘记,70多年前,无数年轻的战士,义无反顾投入到伟大的抗美援朝战争中,将鲜活的生命定格在战场上。

    2024-10-28 23:50:12
  • 纪念彭德怀诞辰126周年

    自南昌起义以来,我军能征善战者无数,被人称为“老总”的不过寥寥数人,能让毛泽东同志写诗赞誉的更是屈指可数,共和国开国十大元帅之一的彭德怀,就是这样一位传奇英雄。

    2024-10-28 23:39:56
  • 中央红军长征为何七易落脚点

    1934年10月,由于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中央红军被迫进行战略转移。按照原定计划,中央红军准备转移至湖南西部同红二、红六军团会合,没有打算要作太远的长途跋涉,但在转移途中根据敌情的不断变化,中央红军先后七次改变落脚点,终于在第八次时选中陕北作为革命的大本营,胜利完成二万五千里长征。

    2024-10-28 23:4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