巡飞弹战场运用的冷思考
来源: 解放军报 2023-10-16 16:13:34 责编: 吕中石

“毒蛇”旋翼巡飞弹。

“旗手”TB-2无人机。

“铠甲”-S1防空系统。

QFAB-250 LG激光制导炸弹。

“英雄”-400EC增程型巡飞弹。

如果要评选如今热度最高的武器装备,巡飞弹必定名列前茅。

作为一种概念已不算新的新武器,巡飞弹很好地融合了无人机和巡航导弹的特点,在近几场局部冲突中,一度成为左右冲突进程的“主角”之一。亮眼的实战表现迅速推高了其热度,国际军贸市场需求旺盛,许多国家纷纷加入研发行列,仿佛谁先拥有了巡飞弹,谁就能抢得制胜未来战场的先机。

越是炙手可热,越是“蜂拥而上”,越需要保持独立冷静的思考。那么,巡飞弹果真如一些媒体所说的那样无所不能吗?

本期“兵器广角”,让我们聚焦巡飞弹,对其来一番“360度扫描”。

巡飞弹是否已成为战场主力

讨论这个问题前,有必要搞清楚巡飞弹是什么?需要明确的是,既然是“弹”,那么就具有毁伤功能,这也是巡飞弹同许多小微型无人机的本质区别。后者属于“机”,是一种作战平台,并非只能用于火力打击。这一点,从巡飞弹的起源也能一窥究竟。

现在人们普遍认为,研发巡飞弹的灵感来自20世纪80年代以色列在贝卡谷地之战中用作诱饵的无人机。尔后,以色列航空工业公司将无人机和反辐射导弹技术相结合,研制出针对防空导弹系统的无人机,也就是 “哈比”无人机。在此期间,美军正式提出巡飞弹的概念,并推出了“洛卡斯”低成本自主攻击弹药。

不难发现,巡飞弹从一开始就是以火力打击为根本任务,因此也被称作“自杀式无人机”。从广义上看,携带炸药的小微型无人机也可纳入巡飞弹行列。

从上述定义出发,结合其在近几场局部冲突中的表现,巡飞弹显然还没有成为战场主力。

一方面,巡飞弹当前并非军队标配。虽然使用巡飞弹的国家越来越多,但只有个别国家的军队进行了规模化列装,绝大多数国家的军队只是尝试性采购,配备的部队对其使用也带有实验性质。即便是能自主研发巡飞弹的国家,如以色列、美国、俄罗斯、英国,主要目的除了本国使用,更多的还是用于扩大武器出口,抢占国际军贸市场份额。

另一方面,巡飞弹的战绩并没有一些媒体宣传的那样耀眼。据报道,在2020年爆发的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军队75%以上的打击任务是由无人系统完成的,但大的战果基本上来自“旗手”TB-2无人机,这也是冲突后这款无人机热卖的重要原因。

之所以巡飞弹的战果广受关注,很大程度上是因为使用巡飞弹的一方,起初在战场上往往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加上巡飞弹攻击视频容易回传,后又经过网络放大,让外界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弱势一方凭借着巡飞弹扭转了战场局势。而真实情况是,这种攻击很可能连一场真正意义上的战斗都算不上。

纵观巡飞弹的实战运用情况,其主要用来打击单个机动作战平台、掩体内的步兵分队等一些对火力要求不高、行动轨迹有一定变化的目标,尚未真正表现出扛起正面作战大旗的能力。

巡飞弹会不会取代传统精确打击武器

与精确制导炸弹、巡航导弹等传统精确打击武器相比,巡飞弹具有滞空时间长、目标选择灵活、火力链路较短等独特优势,已被证明是对战场重要节点和高价值目标实施精确打击的有效手段。尽管巡飞弹现在炙手可热,但它在更多时候只是一些不具备大规模使用传统精确打击武器条件的中小国家的替代方案,暂时还不具备取代传统精确打击武器的能力。

一是毁伤力不够。巡飞弹的体积较小,各部件高度集成,决定了其战斗部的质量比较有限,大多在5千克以下。比如,在军事热点地区一再现身的美制“弹簧刀”-300巡飞弹,战斗部仅有0.32千克,相当于3枚手雷的威力。即使是“黛利拉”“哈洛普”等为数不多的较大型巡飞弹,战斗部重量也只有20多千克,与美军的空射精确制导武器GBU-39小直径炸弹的战斗部重量相差无几。

二是速度较慢。为获得更长的留空时间和较低的制造使用成本,巡飞弹一般采用低功率螺旋桨发动机,最大时速一般不超过200千米/小时。像“哈洛普”这类少数采用涡喷发动机的巡飞弹,最大速度也只有0.6马赫左右。相对而言,就连因飞得太慢而被广为诟病的“战斧”导弹,最大速度都有0.8马赫,更不用说一些超声速导弹了。

三是航程有限。受限于体积和动力,巡飞弹航程大多不超过100千米,少数高端的巡飞弹最大航程能达到数千千米,但由于地球曲率影响,地面控制站的有效通信距离往往只有几十千米。如果超出这个距离,那么对巡飞弹的控制就得“另谋出路”了。

巡飞弹全面提升性能的“空间”也比较有限,因为全面赋能会导致成本增加,使其失去和炸弹、导弹等传统精确打击武器相比而拥有的价格优势。事实上,现在一些巡航导弹也具备自主规划路线、盘旋待机的能力。

阿塞拜疆媒体此前曾发布一篇文章称,在纳卡冲突中,阿塞拜疆空军战机总计出动600架次。结合阿塞拜疆国防部的宣传资料和亚美尼亚方面公布的防空战绩来看,这600架次作战飞行任务绝大多数由苏-25攻击机执行,战机装备的QFAB-250 LG激光制导炸弹,威力远胜TB-2无人机携带的轻型空地导弹和巡飞弹。阿塞拜疆空军对亚美尼亚军队地面集群目标的打击,基本都是由这种激光制导炸弹完成的。

这样来看,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巡飞弹与传统精确打击武器在作用发挥方面都可能是相互补充、相互配合的关系。

拦截巡飞弹真有那么难

对当今世界的主流防空系统来说,如何有效拦截无人机这类“低、慢、小”目标是老大难问题。至于拦截以“更低、更慢、更小”为主要特征的巡飞弹,更是难上加难。这些年,在热点地区的冲突中,制式巡飞弹以及挂载土制炸弹的民用旋翼无人机或者穿越机等非制式巡飞弹,突破防空网的案例屡见不鲜。

主流防空系统拦截巡飞弹的“难”,并非科研人员根本无法找到拦截巡飞弹的方法,而是因为主流防空系统本就不是为拦截巡飞弹这类目标而设计的。这种设计定位上的不同,使主流防空系统在拦截巡飞弹方面存在必然的劣势。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看”不清目标。巡飞弹飞行高度低、特征不明显,加上复杂的低空环境和地物遮挡,大多数雷达和探测设备都会将其产生的扰动归入杂波而过滤掉,以至于士兵肉眼可见,雷达却“视而不见”。此外,还存在性价比不高的问题。防空导弹的价格是巡飞弹的数十倍甚至上百倍,抛开拦截概率不谈,即便击中,也会像“大炮打蚊子”那样“尴尬”。

从原理上分析,拦截巡飞弹其实没有那么难。事实上,优化探测手段和提升防御弹药性能就能做到。比如,俄罗斯研发的“铠甲”-S1防空系统战果颇丰,曾多次挫败针对驻叙利亚赫梅米姆空军基地的巡飞弹袭击。公开报道中,其最多一次性击落了10余枚巡飞弹。另外,由于追求小型化和低成本,巡飞弹在制造过程中也不会在抗干扰能力上下太大功夫,采用电磁干扰或者使用微波、激光等定向能武器都能实现对其有效毁伤。

既然击落巡飞弹并不难,那么目前各国为何都未能拿出经济有效的拦截方案呢?其本质上还是对新式武器反应尤其是反制不够敏捷。巡飞弹发射方式非常灵活,很难从源头上对其进行追踪打击,所以大多只能针对在空的巡飞弹进行反制。那么,是单独研制装备,成立新的部队,还是将反制巡飞弹的功能集成到现役防空系统或者作战平台中,给防空部队再增加一项新任务?目前来看,似乎还没有定论。

“蜂群化”是否为巡飞弹的最佳发展方向

当前,学术界谈论较多的“蜂群作战”主要是指对无人机的运用,其内涵是由不同功能的无人机组建“去中心化”的网络,进而形成高度智能的空中作战体系,自主实施作战任务。但是,至少当前巡飞弹不存在多功能的问题,其存在的主要价值是对目标造成毁伤。因此,“蜂群作战”对于巡飞弹而言,就是数量规模堆叠形成饱和攻击,这既不是一个新概念,也不需要高度的智能化来加持。从这个角度来看,现在一些巡飞弹的运用已经具有“蜂群化”的雏形。

当然,不可否认,自主能力必定是未来巡飞弹的战力增长点之一。比如,以色列的“毒蛇”旋翼巡飞弹、俄罗斯的“立方体”巡飞弹均已具备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目标进行实时分类和识别的能力。毫无疑问,智能化程度越高,“蜂群作战”的效能就越高。但与此同时,也必然会出现用“蜂群”反制“蜂群”的问题,就像俄罗斯设计的“空中地雷”系统。况且,让巡飞弹智能到可自主选择打击目标显然也不可能,因为这涉及战争伦理问题。在这个层面上,对巡飞弹的智能化要求与对其他所有武器装备的智能化要求并无实质区别。

其实,谈论巡飞弹“蜂群化”发展的根基,是它具有低成本的特点,这决定了其更易于实现规模化运用,并能突破现有发展瓶颈。与“蜂群化”相比,“多平台化”或许才是巡飞弹未来的主要发力点。

巡飞弹的独特优势在于发起小规模袭击时的突然性和在局部空域对地威慑压制力,通过多平台发射,不仅能避免其在某个时间段、某个方向的过度聚集,还能够有效弥补巡飞弹功能相对单一的短板。

目前,各国将巡飞弹集成到主战平台上的动作频频。比如,德国莱茵金属公司研制的KF-41“山猫”步兵战车和KF-51“黑豹”主战坦克都配备了“英雄”-120巡飞弹;俄罗斯海军从作战舰艇上试射了“立方体”巡飞弹;美国海军陆战队的一架直升机操控“英雄”-400EC增程型巡飞弹,完成了对4千米外目标的打击。

“无人机+巡飞弹”的组合值得关注。除了用无人机发射巡飞弹这种常规操作外,发挥无人机滞空时间长的优势,为巡飞弹提供目标指引,大幅拓展“人在回路中”的操控范围同样是今后的发力重点。当前,已有一些国家开始了该领域的研究与探索。(杨王诗剑  供图:阳 明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