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学瑰宝《尉缭子》
来源: 解放军报 2023-11-01 10:24:54 责编: 吕中石

中国传统军事文化内容丰富、源远流长,《尉缭子》集春秋战国军事思想之大成,深刻揭示了战争的本质规律、立法建制的内涵和为将治军之精要,有着“此书不在孙武之下”的美誉。

关于《尉缭子》和尉缭,自古以来多有争议。《汉书·艺文志》记载:兵家“《尉缭子》三十一篇”,同时又记载杂家《尉缭子》二十九篇,并注出于“六国时”。《隋书·经籍志》记载:“尉缭,梁惠王时人。”清代朱墉的《武经七书汇解》中说,尉缭是战国时魏人,“善理阴阳,深达兵法”,后应梁惠王聘请,“陈兵法二十四篇”。另一说认为尉缭是秦始皇时代人。据《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述,公元前237年,“大梁(今河南开封)人尉缭”游说秦始皇,深得秦始皇赞赏,被封为“国尉”(最高军事长官)。其中最极端的看法认为,尉缭本无其人,《尉缭子》是一部伪书。

1972年,山东临沂银雀山汉墓出土了包含《孙子兵法》《孙膑兵法》《尉缭子》等大量秦汉之前的兵书竹简。其中出土的《尉缭子》残简6篇,证实《尉缭子》一书真实存在;且其简文与今本及唐代《群书治要》引文基本相符,证明了《尉缭子》在西汉以前就已广泛流传。迄今为止,学界较为一致的观点是:尉缭是战国时期的军事学家,被誉为“兵家四圣”(孙武、孙膑、吴起、尉缭)之一,著有在中国兵学史上极具特色的《尉缭子》。

今本《尉缭子》现存5卷24篇,其军事思想主要继承自孙、吴兵法,并杂取法、儒、墨、道诸家思想而成。清代朱墉在《武经七书汇解》中评价道:“七子谈兵,人人挟有识见。而引古谈今,学问博洽,首推尉缭。”《尉缭子》一书至今仍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如尉缭提出“重人事”,即注意政治、提倡农战和依靠自己;强调严格治理军队,对战场纪律作了严格规定;在作战指导上主张“先料敌而后动”“击虚夺之”等。

此外,《尉缭子》对军人临战强调“忘家”“忘亲”“忘身”,即“三忘”精神,至今仍有广泛影响:“将受命之日忘其家,张军宿野忘其亲,援枹而鼓忘其身”“名将而无家,绝险逾垠而无主,左提鼓右摅枹而无生焉。故临生不为死,临死不为生”“兵有五致:为将忘家,逾垠忘亲,指敌忘身,必死则生,急胜为下”。后来的兵家多以此论为据发挥。如“为将者受命忘家,当敌忘身”(《六韬逸文》)、“故受命而出忘其国,即戎忘其家,闻枹鼓之声,唯恐不胜忘其身,故必死”(《说苑·指武》)、“临军之日,则忘其亲,援枹之时,则忘其身”(《刘子·兵术》)等,皆与《尉缭子》上述所论相似。

尉缭不只阐述军事理论,而且以深邃的眼光和广阔的视野洞察剖析战争的本质。“富治者,民不发轫,甲不出暴,而威制天下”,书中这句看似平常的警示良言,时至今日仍然振聋发聩:在和平之时也要居安思危,警惕汹涌澎湃的战争暗流。能战方能止战,准备打才可能不必打,越不能打越可能挨打。面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建设强大军队,提高军队战斗力,是国家富强、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孙佳欣)

链接

《尉缭子》一书,最早著录于班固《汉书·艺文志》。目前所能见到的最早版本为银雀山汉墓出土的竹简本,现已整理出版,最新成果见《银雀山汉墓简牍集成(叁)》。唐代魏征等人辑成《群书治要》,选有《尉缭子》四篇,被认为是最接近原书的版本。唐代之后,此书抄本由日本遣唐使带至日本。宋代以后,《武经七书》所收的《尉缭子》属今本。其中有些篇目异于竹简本和《群书治要》本,很有可能是在后世流传过程中不断增补所导致。

历代注解《尉缭子》的重要成果有:施子美《尉缭子讲义》、刘寅《尉缭子直解》、黄献臣《尉缭子开宗》、朱墉《尉缭子汇解》、谢重纶《尉缭子全题讲义通考》、丁洪章《尉缭子全解》等。当代研究《尉缭子》成果有:刘仲平《尉缭子今注今译》、华陆宗《尉缭子注译》、钟兆华《尉缭子校注》、刘春生《尉缭子全译》、许宏富《尉缭子校注》、黄朴民《黄朴民解读唐太宗李卫公问对·尉缭子》等。(付耶非辑)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