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咀革命遗址。(资料图片)
在合肥市庐江县泥河镇白马咀村民组,村民高德信的后人数十年来自发守护高家老屋。如今,这里已经成为白马咀革命遗址,并被授予县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利用老屋开展革命活动
高家老屋建于1927年,1949年重新翻建,后又经过几轮修缮。
1938至1940年间,中共庐江县委(后称庐南工委)书记郑日仁和副书记李岩等主要领导人就在盔头畈一带,组织发动群众进行武装斗争。其间,白马咀村民组酒坊主人高德信利用老屋作掩护,长期协助开展革命活动。
高德信的小儿子高飞在14岁时,便拿着一根讨饭棍装成要饭的,走村串巷,翻山越岭,为居住在当地的地下组织和游击队送信。为躲避敌人的搜查,他还经常带着当时的县委书记穿过屋后的竹林暗道,躲到远处的大山里。至16岁的时候,高飞便正式入伍参军,转战南北。自此,他一直生活在枪林弹雨中,光是参加的大战役就有十多场。孟良崮战役,他的右小腿被手榴弹弹片削去一大块肉。淮海战役的外围南线阻击战中,他的右膝盖中弹流血昏迷,在芦苇荡里昏睡了三天三夜。攻打河南信阳时,被炸弹震昏,落下眼疾,后来双眼失明了两年。他身上有多处有疤痕。尽管如此,他从不畏惧,因为无私忠诚的“老屋精神”时时在他心中。
无论在前线,还是后方工作,高飞根本顾及不到家人,三个孩子读书,都是随别人一样在寄宿学校吃住。而为群众办的好事、实事,却是数不胜数。“我记得父亲在农业部门工作时,家里几乎成了饭店,老家和战斗过养伤的无为县的许多群众,经常来家里找他办事,他总是热情帮忙,留吃留住,当亲人一般。”高飞的小儿子高原说,“也正是因为传承下来的老屋精神,让我们兄弟姐妹对老屋感情不一般。”
后人守护老屋
如今高家老屋的大门、老堂屋、门前古树、月牙塘以及老屋北面约3米宽、1.5米深的壕沟依然存在,当年从事革命活动时的一些生活用具也保存完好。原本,高家后人是想将这里打造成家庭教育基地。2010年,在庐江县开展的革命遗址普查中,高家老屋及故事引起关注,后被县党史部门列为“革命遗址”,2011年9月25日“中共庐南工委(庐江县委)所在地白马咀革命遗址”揭牌仪式在此举行。在众多革命遗址中,像高家这样以家庭为单位的并不多见。高家以酒坊作掩护,秉承爱党爱国的精神,积极投身革命,为庐江地区红色革命历史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高德信的孙子高明发退休以后,就来到白马咀老屋,长住、看护,直到生命的终结。高明发的儿子高宏原本在合肥工作,为了管护老屋,几年前就回到了庐江县城。高德信后人高明耀如今也接过哥哥高明发的接力棒,从县城住到了老屋。在2011年,高氏后人共计11个家庭40多名成员正式成立了红色家庭教育基金,坚持不定期投资,用于老屋维修、展馆建设、环境卫生、来人接待等硬件与软件的建设,做好老屋的保护与修复工作。
多年来,泥河镇政府也做了大量的工作,修路、房屋改造提升以及环境卫生等,如今这里面貌焕然一新。随着白马咀革命遗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每年都有许多人前来参观学习。这个印有祖先们红色足迹的地方,对后人来说无疑是宝贵的精神财富。(徐梅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