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奋战救灾一线 守望相助共渡难关
来源: 解放军报 2023-12-22 16:27:34 责编: 吕中石

12月21日,武警甘肃总队临夏支队官兵在积石山县刘集乡阳屲村搬运救灾物资。侯崇慧摄

12月21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陈家村安置点,第76集团军某旅战士给孩子们讲故事。记者 李 蕾摄

12月21日,第940医院医疗队赴积石山县刘集乡安置点,为受灾群众开展医疗巡诊等服务。郭泽天摄

12月20日,武警青海总队机动第一支队官兵在民和县中川乡草滩村安置点为受灾群众提供热食保障。罗元凯摄

12月21日,施工人员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梅坡村搭建活动板房。新华社记者 范培珅摄

12月20日,在积石山县大河家镇大河村安置点外,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技术人员调试无人机应急通信设备。新华社记者 陈 斌摄

12月20日,武警甘肃总队机动支队官兵在积石山县刘集乡崔家村搬运救灾物资。安鹏飞摄


一名炊事兵的震中二十四小时

■记者 张磊峰 武诗韬 通讯员 郭佳兵

见到西宁联勤保障中心某基地二级上士申壮壮时,他正在甘肃省积石山县大河家中学操场的空地上麻利地切土豆。

一时缺人手,记者便加入帮厨队伍,一边拿剪刀剪宽粉,一边和申壮壮聊起他抵达震中后的24小时。

12月20日18时,接到增援命令后,申壮壮随部队机动至大河家中学操场。一下车,他就马不停蹄地开始为灾区群众准备第二天的早餐。

积石山县海拔较高,天黑后气温迅速下降。带来的桶装饮用水很快冻成冰坨,只能用工具凿开,再倒入锅里慢慢解冻。醒面发面需要时间,申壮壮就先用瓶装水和面。

一番忙碌后,申壮壮发现面团还没发好。温度不够!他赶紧将面盆放入温水中。过了一会儿,面团开始膨胀……

当申壮壮和战友们把发好的面团做成包子和葱花饼,赶制出200份早餐时,已是21日凌晨2时。

21日凌晨4时02分,积石山县又发生4.1级地震。

晃动把刚睡熟的申壮壮摇醒。看一眼时间,他索性直接起床,在炊事车旁架起案板,开始择菜、洗菜、切菜。

“凌晨是一天中最冷的时候,感觉手像被刀割一样。不过切菜可不能戴手套,一是太滑容易切到手;二是菜有水分,水浸湿手套后,那冰冷的感觉,还不如不戴。”申壮壮说。

“剪宽粉看起来简单,但要讲究长短适度,15厘米左右比较合适,口感也好。”申壮壮一边熟练地切菜,一边向记者传授“秘诀”。

做西红柿炒鸡蛋这道菜时,申壮壮加了点葱花点缀。他说:“一顿饭,总得有点绿色点缀,有了绿色,就有了生命力,能让人感到希望。”

“晚上冷,给受灾群众做点羊肉,让大家喝点羊汤暖暖身子。”下午的任务是烹饪100多斤羊肉,蒸400个馒头。吃过午饭,没怎么休息的申壮壮又投入下一场“战斗”。

先把冻住的羊骨、羊肉劈开,放进锅里慢慢解冻、焯水,再趁着饮用水还没结冰,赶紧蒸几屉馒头。

18时,太阳徐徐落山。虽然24个小时里只睡了2个多小时,又冒着严寒和余震,申壮壮却越干越有劲。记者问:“累吗?”他坚定地说:“为了受灾群众,累点也值得!”

“帐篷学校”开课了

■记者 张磊峰 杨明月

“我们是共产主义接班人,继承革命先辈的光荣传统,爱祖国,爱人民,鲜艳的红领巾飘扬在前胸……”12月21日上午,在甘肃临夏州积石山县石塬镇肖红坪村一个临时安置点的帐篷里,数十名孩子在第76集团军某旅下士蔡新哲带领下放声歌唱。

12月19日,该旅连夜抵达震中救援,搭建帐篷、架设暖炉,为灾区群众提供热食和医疗保障。官兵注意到,这几天学校停课,家长忙着灾后重建,无暇照顾孩子。

为帮助孩子们尽快回归正常学习生活,官兵连夜搭起帐篷,选派1名指导员和3名大学生士兵担任老师,并联合当地村委会、志愿者和学校老师,在临时安置点建起“帐篷学校”。

记者在现场了解到,“帐篷学校”开设语文、数学、英语等课程。由于帐篷数量和空间有限,目前只能容纳40至50名学生,他们将80余名学生分为高低年级两个班次分开上课。

当蔡新哲带领帐篷内的孩子们唱歌时,帐篷外的孩子也一起合唱起来。蔡新哲受到鼓舞,带领大家一起高唱《团结就是力量》,嘹亮的歌声飘扬在安置点上空。

“感谢解放军建起这个‘帐篷学校’,这下我们安心了。”帐篷外,学生家长冯蓉告诉记者,他们可以把更多精力投入到灾后重建了。

    相关新闻